宜兴溶洞景点排名,云雾缭绕的意思

宜兴溶洞景点排名?
1、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一样,素有“海内奇观”的说法。古人传说汉代张道陵曾在这里修道,唐代张果老在这里隐居,故称张公洞。溶洞面积约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自下洞入,为“海屋大场”,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拾级而上,即烟雾缭绕的海王厅,又称天蓬大场,为洞之精华所在。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一样,洞洞有奇。从海王厅经“云梯”、“天桥”而上,由“天洞”出,即达孟峰山顶。岩壁有元代杨维校的题刻。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风帆。
2、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中洞亦称前洞,善卷洞的通道入口处。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钟乳石,高7米多,称“砥柱峰”,又称“小须弥山”。中洞是个天然的大石厅,高大,深远,宽敞,壮丽。石厅两边是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称“狮象大场”。
3、上洞称“云雾大场”,又称“云洞”。上洞景观丰富,“乌龙吐水”、“金鸟独立”景观是当年海水冲刷的痕迹,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上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导致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故此,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因为温度和水气所至,上洞又云雾缭绕,观赏上洞如临天上人间,欲界仙都。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中入口通道称之为“盘梯”,为当年人工开凿而成,全长105级。因为下洞水流冲泻声和游人嬉笑声、风声等折射使用电脑或手机在线上传,在入口通道的各层转弯处会听到各自不同的不一样的声音。从上至下经“金鼓”、“风雷”、“万马”等门,游人仿佛置身于金鼓齐鸣、风雷交加、万马奔腾的境地。
4、下洞别有韵味。洞天相接,悬崖飞瀑直泻下洞,小桥流水潺潺归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异兽,洞高宽畅,空气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观,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灵气。水洞即后洞,长约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浆在天上撑”,曲折荡漾,天穹压顶,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灯,如游水晶宫、地下长廊、天然博物馆,引你凝思妙想,又心旷神怡。水洞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印入眼帘,游客顿时如蒙胧中清醒过来,惊叹不俗游历中的灵秀奇特。
云雾,什么意思?
意思是,遮蔽,障碍,看不清。寓意是令人烦恼的事情。象征,前途灰暗,不光明。
雾,读音为wù,早出现在甲骨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雾”的基本含义为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如雾气;引申含义为像雾的东西,如烟雾。
在平日使用中,“雾”也常做形容词,比喻轻细的,如雾绡(像薄雾大多数情况下的轻纱)。
云雾 什么意思宜兴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宜兴竹海:登顶俯瞰竹海,宜兴竹海位于宜兴市区西南31公里处,不过是这片大竹海中的一个小景区,就已经蔚为壮观,来此看竹林、呼吸新鲜空气,叫人神清气爽。
2、善卷洞:宜兴三洞之首。卷洞位于宜兴市西南是著名的石灰岩溶洞,进入洞内好似来到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既可见到玲珑剔透的石钟乳,又可看到宏伟的天然巨石。
3、张公洞:洞灵观祈福。张公洞的特色是“洞中有洞”,洞内凉爽无比,合适避暑。这里还是道教圣地,你可在山上的洞灵观祈福求平安。
4、陶祖圣境:欣赏漫山的竹林。陶祖圣境由原来的慕蠡洞扩建而成,慕蠡洞的钟乳石、漫山的竹林、范蠡陶坊制作陶器是景区的三大卖点,按照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建造的人文景点则随处可见。
5、灵谷洞:洞中有山。灵谷洞因传说中象征五谷丰登的田道仙姑灵姑娘在这里隐居而得名,相比其他两个溶洞,灵谷洞以“洞中有山”见长,而且,这里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风貌。
6、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学习陶瓷。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位于无锡南郊,在外观仿古的大楼里,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现代的陶瓷,不唯有宜兴著名的紫砂,还有其他各自不同的陶瓷制品。
无锡云湖旅游景区
宜兴市云湖景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南历史名城宜兴市境内,距市区仅35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云湖、佛光祖庭大觉寺、茶文化博览园、云湖广场、蝶水风情园等景点既自成画幅,又珠联璧合,形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气势磅礴,美不胜收,让人留恋往返。
善卷洞
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
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
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
善卷洞与比利时之汉人洞、法兰西之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可分上、中、下、水四个洞穴,洞穴当中相互连通,景色不一样。
上洞之景以缥缈之美而名扬四方。洞内时常云雾弥漫,故而又得名“云雾大场”
云雾的寓意和象征?
云雾的意思是,遮蔽,障碍,看不清。寓意是令人烦恼的事情。象征,前途灰暗,不光明。
同时云雾元素寓意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云雾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大家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诗经里便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郑风.出其东门》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风.敝笱》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赞一下
云雾的意思是,遮蔽,障碍,看不清。寓意是令人烦恼的事情。象征,前途灰暗,不光明。
云雾什么意思云雾什么意思?
大多数情况下指云和雾把山遮住,并一圈圈向上飘起,多比喻事物上有遮蔽或障碍的东西,让人看不清实质。
山洞为啥比外面暖和?
准确的说,天然的山洞或地洞都是恒温的,夏天时感觉是凉的,冬天时感觉是暖的. 因为是恒温,因为这个原因天然洞里的气温基本常年保持在摄氏15-20度左右,因为石头是可以保温散热的,故此,有条件的地方的大家喜欢使用石快建造房子,就有冬暖夏凉的作用.至于干湿度就与地形相关,大多数情况下上是山洞比较干燥,除非有泉水水脉经过,而地洞则大多机会与地下水系接触,故此,比较潮湿.假设北方自己挖出的泥质地窖就比较干燥,而南方挖出的泥质地洞都容易碰见地下水系,故此,南方人不挖地洞保存粮食等用途. 海拔的高低针对洞穴的温度大多数情况下都变化不大,只是寒冷地方洞穴比与温暖地方洞穴稍微温度低一部分罢了.
你参观过石灰岩地区的山洞吗?它那深邃的洞身、曲折的回廊是既然如此那,奥妙,轰鸣的瀑布又是既然如此那,惊心动魄,产立在洞内的石笋和一串串倒挂着的钟乳石,奇丽多姿的五彩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各地的游人。比如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江苏宜兴(为什么山洞有冷暖之分?)的善卷洞和张公洞,都是著名的名胜和风景区。
更有趣的是这些山洞里,有的是寒气袭人,有的却温暖异常,在同一个时间里跑进去,却有截然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是两个季节。宜兴的善卷洞,有上洞、中洞和下洞之分,当你从中洞进去,登级而上至上洞,使人感到温暖如春;若逐级而下进人下洞,又会感到寒气逼人。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里,气温也有显著差别,洞口朝下的双龙洞里温暖宜人,洞口向上的冰壶洞里凉爽异常。
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那是因为冷、热空气比重不一样的缘故。冷空气较重而下沉,热空气较轻而上升。洞口向下的山洞里,较轻的热空气充塞这当中,不可以流出,因而格外显得温暖,成为“暖洞”;洞口朝上的山洞里,冷空气钻人洞内,越积越多,好像天然的冷气库,这样的山洞就成了“冷洞”。
宜兴的善卷洞除了有这样的冷暖不一样的特点以外,在上洞还经常可以看到雾气弥漫的“云雾大场”。这样的云雾就是洞外的冷空气和积存在洞内上部的热空气相遇,而形成的奇妙景色。
山洞冬也不暖、 夏也不凉。是因为洞外温度在变化,洞内温度一年四季差不多是十五度左右的。夏天洞外三十度以上进洞变十五度能不凉快吗?
冬天洞外温度零下,进洞十五度能不暖吗
空气重,下沉,而暖空气轻,上升。在洞向下的洞中,较轻的暖空气充满洞中,不可以流出,因为这个原因非常暖和,成为“暖洞"
你说的是冬天时吧
因为山洞里面的空气受到山体的保护,温度能保持稳定,故此,冬暖夏凉
山洞里的空气流通不太好,温度要比外面的暖和一点。
因为山洞没有阳光照射
宜兴的善卷洞有哪些特色?老人去需要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导游词广大游客:你们好!欢迎各位考生游览善卷洞。目前我们已来到善卷洞门楼前。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的门楼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华贵而典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善卷洞”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让我们进门楼细心漫游这“万古灵迹”。 前面巨大而奇崛的太湖石上镌刻着四个隶书大字“万古灵迹”,这是由宜兴籍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写的。善卷洞古在什么地方儿?一是溶洞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二是这棵被称为原始社会活化石的小叶银缕梅;三是洞的得名。我们还是边走边说吧。 善卷洞得名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古籍《庄子》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逍于天地当中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不远万里之遥,来到江南这处荒山石洞中隐居,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善卷洞全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内游程800米,共有三层,层层相连;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就像一幢石雕大楼。特别是“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浆往天上撑。”算得上一绝。历来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目前,各位考生来到了洞口,一块七米多高的巨石挡住了去路,你可别忽视这块石头,它已经是三万多岁的高龄了,而且,是每五十年长一公分,一点一点长高的。因为洞顶岩层滴下的水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些碳酸钙就渐渐凝固起来,“滴水穿石”在这儿变成了“滴水长石”。遗憾的是,1957年洞口产生塌方,加固后的洞顶不可以再滴水,巨石停止了生长。它好像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因为这个原因称为“砥柱峰”,古时也叫“小须弥山”。好,让我们绕过巨石,进洞探奇。 目前我们到了中洞,这个大厅叫“狮象大场”。既然,叫狮象大场,就应有狮有象。我们先看狮子,大约因为长时间的站立,它感到十分疲惫,正躺下来休息,还张着大嘴在打哈欠,嘴里露出一对大门牙,侧过的头上只可以看到一只眼睛,腰身凹进,臀部突出,尾巴不自觉的拖在地上,认真看,身上还长有长长的狮毛,颜色是青色的,真是地地道道的青狮。各位考生看像不像?像。那就请各位考生换个的视角来看各位考生。 大象精神抖擞的站着,长长的鼻子拖在地上,象牙、前腿、后腿清晰可见,唯独看不见它的尾巴。为什么呢?原来象王的尾巴又短又小,和它宠大的身躯相比,实在有损它象王的威严,因为这个原因它偷偷地把尾巴藏进了山洞。 青狮、大象如此之大,称它们为狮王、象王大约不过分吧。狮王、象王分列两旁,而且,脑袋都朝着洞口,既像守卫善卷洞的两名卫士,又像两位好客的主人,欢迎广大的光临。 各位考生随着我来看一块奇石,我们称它为“多变石”。在不一样的的视角看,它一会儿像猿猴,一会儿像蛤蟆,一会儿又像狐狸、像海豹……因为洞内的钟乳石都是形象化的石头,一定要站好位置才可以看得逼真。用我们的行话讲,叫不说不像,说了看看有点象,观察的视角站得好,越看越像。好,请随我继续向前。 在这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个大字,在佛教教义中,欲界指的是红尘,其实就是常说的人类居住的这个花花世界,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人间天堂”的意思。这四个字是梁代的贞白先生陶弘景给善卷洞赞语。陶弘景是我们国内道教中有名的人物,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奉献,在当时,他有“山中宰相”的说法。好,既然,这位“山中宰相”都给了善卷洞这么高的评价,既然如此那,各位考生都不要客气,请随我上天堂一游。 朋友们抬头看看洞顶,上面的岩石似云雾布满了整个山洞,四周白茫茫一片云雾迷漫,雾气腾腾,好似站在海中心一样看不到边,故此,上洞称为“云雾大场”。 上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终年温度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也许有的朋友要问:上洞是不是安装了空调,要不,怎么会保持恒温呢?不是安装空调的缘故,而是靠一块大石头起一定的保温作用,整个山洞都是由石头组成的,至于是哪一块,朋友们在游览时不妨认真观察一下,等上洞游览完后面,我再为各位考生揭开谜底。 请看上面一硕大的蝙蝠正展开双翅向广大飞来,在它的身后还紧跟着一只小蝙蝠。在古代,蝙蝠是被当作一种吉祥物来看待的,有“万福来朝”“五福临门”“福寿双全”之说。 在这小水池旁还长着一棵杨柳树,从树杆中的小窟窿可以看得出来它已生长了不少年了,可仍显得生机盎然,树枝茂盛,那下垂的柳枝,似乎对广大的到来正表示着热烈的欢迎。 头顶上这片钟乳石和中洞中的“砥柱峰”一样,也是由滴水长成的,不一样的是,这片钟乳石目前还在不停地往下滴水,不停地往下生长,假设有哪位不相信,不妨拿出尺子来量一下它目前的长度,等五十年后面再来量一次,完全就能够证实我,是真是假了。站在这个的视角看,这片钟乳石好似一片含苞待放的荷花,朋友们想看荷花开放,就请跟我往前走。 请朋友们往下看,这个情况不由得想起古文《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刚才还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目前到了水里已竟相开放了,不了解可有哪位朋友已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水中的倒影,下面的水不深,唯有十几厘米,可是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幽深,也显得更漂亮了。 请朋友们向我靠拢一点,前面我们讲过,看景要站好的视角,不然,就成了糊里糊涂钻山洞了。 第一,我们看到的是一匹白马,身上的颜色是白的,因为坐着而看不到它的后腿,目前让我们换一下的视角到对面来看看,看一看它变成了什么? 朋友们先认真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哪位能猜得出来?对,这是一只老绵羊,从它背上隆起的部分来看它像是西藏的牦牛,从它长长的耳朵来看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单单从它头部朝下的三角区来看反而一条小金鱼,而从它的整体上看更接近于一只老绵羊。按习惯,马年过去即迎来羊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副对联:“骏马踏雪归去,灵羊迎春而来”。这块石头因站的的视角不样而能看到两种动物,我们称它为“坐马立羊”。 请广大再转身看看这石壁上有一条黑色条纹,这是一条乌龙,这条龙的尾巴正拖在水池中吸水。上洞其他哪些池子里都拥有水,唯独这个池子里是干的没有水,水都已经让它吸干了,又从它抬起的嘴里喷了出来,“乌龙喷水一条线,喷到空中一大片”。马上这里要下雨了,请各位考生马上离开,免得淋湿了会感冒。 目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自然这位超级雕塑家给我们画的一副幽默画:狗熊爬树。在这树干趴着一只狗熊,它看见乌龙在喷水,吓得急忙往树上爬,因为这只狗熊平日间养尊处优,难免身胖体重,到了重要时刻露馅了,爬了几百万年也没能爬上去,相反地连自己的尾巴却爬掉了。站在树枝上的是一只山鹰,尖尖的嘴巴朝下,好像已经在嘲笑这只笨狗熊。不过依我看,这狗熊虽说笨了一点儿,可它这样的不屈不挠、努力向上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上洞不失为一处拍电影的好地方。《智取威虎山》中的威虎厅就在这里取景,当时,这座山雕的虎皮宝座就放在平台中间,栾平就是我们刚才走过来的路上被带过来的。此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第八集的黄风洞还有电影《塞外奇侠》等也全部在此拍摄的。 整个山洞是由两棵梅树支撑起来的,请看右侧这棵由上、下两截所组成。这棵梅树为了不使自己被自然界所淘汰,经过几万年的生长,终于长到一起来了,中间有明显的连接痕迹,称为“万古双枚”。“枚”是“梅”的意思。 左侧这棵寒梅,虬根蟠屈,枝叶纷披,其间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笔,可密聚如林。更为奇特的是上面有只小熊猫,圆圆的耳朵,黑黑的眼睛,两条前腿还抱着一只绣球在玩耍,显得很活泼、可爱。这只小熊猫自压根到善卷洞后感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合适它,就在这里长时间隐居,再也不愿回到四川老家了。 在神说传说中,天地是由盘古分开的,请看这里有一只肌肉发达的手掌,五指叉开,手心朝上,似乎正使劲托住洞顶,我们称它为“盘古托天”。善卷洞的早形成就是从这里启动的,这水池中的水比平日所用自来水重百分之三 ,含矿物质有点多,晶莹澄澈,万古常清,且可治眼疾。 善卷洞里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上还有楼,目前请朋友信步登高,更上一层,饱览一番上洞全景。 朋友们,在游览上洞以前,我曾经说过,过,上洞能保持恒温,主要靠一块石头起了保温作用,在刚才的游览途中不了解有哪位朋友找到了这块石头?目前到了揭开谜底时了,请往前看“一片飞云掩洞门”,这块石头似一片飞云把上洞口给遮住了,只留下一条小小的缝隙,加上它还在上洞的地平线上,阻碍了洞内外的空气对流,这个问题就形成了上洞终年保持摄氏23度的气温。 上洞游览就到此结束了,不过善卷洞的神奇佳景大部分都集中在下洞、水洞,下面请朋友们随我继续游览下洞。 “百病消除”四个字,原来并不是荣毅仁所书,而是由民族资本家荣德生老先生所书。说来,这当中还有一段佳话呢! 荣老先生和储南强先生是好朋友,当荣老得知朋友为了整修善卷洞耗尽家产,甚至连夫人的首饰、媳妇的嫁妆都变卖一空时,很感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赠了洞内所需的都水泥。1934年当溶洞整修结束正式对外开外时,储南强先生特邀荣先生前来游玩,荣老很高兴,尽管当时身体不太舒服,还是应邀而来。没想到,当他上上下下游了一圈后面,就被善卷洞的神奇佳景深深吸引住了,感到心情很舒畅,连那点不适之感也不治而愈了,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百病消除”四个字,可惜的是,原迹在“文革”时当作“四旧”被毁掉了,后由他的儿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复书于此。在这里我也祝广大朋友有病的百病消除,没病的更康键。 “梯口”是下洞的进口,从这里下去要经过105级台阶,有五层楼深。中洞和下洞原来唯有小小的溶洞相通。为了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走回头路,从1925年启动,每天有20名工匠在这里开凿,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打通。在这途中还需要经过四道门: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万马门。每现如今雨时,下雨声和下洞的流水声经过折射传到这里,出现共鸣,站的的视角不一样,能听到四种不一样的声音,风雷交加,波涛滚滚,金鼓齐鸣,万马奔腾。今天外面是晴空万里,没有下雨的样子。假设哪位朋友有雅兴,不请看下方具体内容雨天来领略一下这里面的诗意。 上洞、中洞的特点是高大宽敞,下洞却好像一条狭长的走廊,加上流水潺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天地,下洞又称“又一天”。 请看前面石壁上有一串香蕉、几只扁豆、一条老丝瓜和玉米、辣椒,下面的是老鹰,就像一位守护神,在看守这些瓜果,只可以供广大欣赏,不可以品尝。下面还有位老寿星在笑咪咪地看着广大,光光的脑袋,长长的胡须,这叫“寿星开口笑,祝愿广大身体好。”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们国内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元帅赞扬青松刚直不阿的品格而写的一首诗,请看前面这棵松树,树干粗壮,枝叶遮天,高大挺拔,树枝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但是它仍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它称为“通天石松”。 抬头看上面有“华盖顶”三字,这是下洞高点,距在面有22米,这个方向还有两尊佛像,一坐一立。善卷洞原来佛像五百余尊,大多数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砸掉了,这两尊佛像因放得太高,地势险要,没人敢玩命地爬上去,才幸免于难,得以保留下来。 前面就是洞口,能看见一线光明,却又被洞顶下垂的片片钟乳石挡住,这些钟乳石犹如佛手、幕布大多数情况下,故此,这里称为“佛水幕”。京剧《盘石湾》中的“蜂窝洞”就取景于此。 掀开幕布,对面石崖上有一道瀑布,水从上面冲击而下,水击石,石抛水,相互冲击,溅起串串飞珠玉液,较之大多数情况下的天然瀑布另有一种风韵。主持整修善卷洞的宜兴名流储南强先生曾对这一写诗一首:“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收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按照这首诗的含义,这座棕亭取名为“滤心亭”,这个方向不失为一处照像留影的佳景,广大想照像可前去照像,照完后我们再去游览善卷洞的精华处-水洞水晶宫。 在右边石壁上分别悬挂着一口钟和一面鼓。这样的钟鼓目前看来并无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在下雨时就可以产生一个奇迹,上面接连持续性的水滴在鼓面上,下面一道道浪头撞击在石钟上就可以奏出美妙而又动听的乐章,假设把中洞的狮象比作仪仗队,那这里就是乐队了。 上洞的荷花品种不凡,花开在上洞,三结莲藕却结在下洞,边上还有南瓜、西红柿。 朋友们,目前我们来到了水码头,这里也是山洞的心脏,称“壑心”,广大刚才上、下漫游数百米,想必都拥有点累了,请在“洞庭”处休息一会。 在唐朝时有位叫李蠙的人,年轻时曾择居善卷洞后的碧鲜庵苦读诗书,一天清晨起床后,看见一条龙从水洞里游出,龙头朝着洞口,在呼吸天地间的灵气,李蠙马上写了封奏章给皇帝,说“神龙产生,必是天子祥瑞”。在大门牌楼处有一巨石,上有著名书法家钱松岩所书“万古灵迹”,这四个字就是李蠙对善卷洞的奏称。 中国人民历来是把龙作为至高无上的崇拜物的,这位非常重要的李蠙先生既然,有辞为证,后人也很难分辨,李蠙这一题铭,大大提升了善卷洞的知名度,给善卷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给后人整修带来了很多麻烦。 1933年,当地名流储南强先生决心打通下洞、水洞的连接口,无奈石工们迷信千年神龙的传说,不敢大胆施工。凑巧的是德国海京伯马戏团已经在上海举行驯兽表演,哄动了整个上海,储先生清楚这个消息后,就托人去跟马戏团联系,期望他们能来捕捉这条白龙,洋先生对龙依然不会忌讳,只是针对做生意十分精明,觉得这条白龙未必可以捕来,捕来后面有没有可能演出更是个问题,虽说驯兽已有二十多年,狮象都可以指挥如意,可捕龙尚属第一次,万一有一个三长二短砸了牌子可划不来,就婉言谢绝了。 储先生憋了一口气,非要探个真假,他亲自督率石工,夜以继日磨了好哪些春秋,终于打通了,他又第一个驾小船在小洞里探险,结果呢?连一条水蛇都没有看见,更别说什么千年白龙了。 从此,水洞隐白龙的神话就只作为传说流传民间了,然而在这窈窕曲折的水洞里“船在水中行,浆朝天上撑”的幽奥意境,在大家心中终究是个谜,在座的有几位已经忍不住想坐船去看个究竟,下面,广大就随我坐小船来领略一番水洞的意境吧? 朋友们,请坐稳了,目前我们启动游览水洞。 水洞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长120米,弯弯曲曲有三个转弯,水面宽处达6米,深处将近5米,前面滴水莲蓬头,广大要保护好自己的头,一定不能撞个大包带回去作留念。“水头”是水洞岩层低处,请把头低下,前面水中倒映,五彩缤纷,四壁生辉,水石一色,好似来到神话里的“水晶宫”中。 在前方突出的是一条来自扬子江的鳄鱼,它来到善卷洞后再也没能回得去,一气之下,把眼都急红了。广大看过鳄鱼头,要小心自己的头,旁边有一只老鳌已经在休息。“人过鳄鱼头,雪山脚下可行舟”,鳄鱼头旁边有座雪山,山中冰雪融化,中间有条羊肠小道直通山顶。 山洞中划船稀奇古怪,与众不一样,别处划船浆在水里划,广大看我手中这根浆反而往上撑的,这叫朝天撑船。 “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转过九十度直角弯来到二弯,转弯处的角落里有一只轮船,不是东风号,也不是远洋号是善卷洞里的“石头号”,因为船上的设备太落后,开了四千多年才开出一个轮船头,估计还需要再开五万年才可以都开出,到那时欢迎广大再次光临。 广大认真听那声声滴水,似一首永不停息的“滴水协奏曲”,就像在声声呼唤着那条传说中的白龙,清朝诗人谢方连曾写过一首《善卷小水洞》诗:“石晴闻雨滴,窦冷欲生风,只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 在欣赏曲折的河弯、陡峭的悬崖、压顶的天穹、千奇百怪的自然造型时,广大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自己已经在游览地下画廊、地下博物馆,或者是地下探险。 离开洞府,拾级而上,石壁上镌刻着古今中外不少游客赞美善卷洞府的诗词歌赋。广大游客不妨一边休息一边吟咏。请看,这儿是有“第二徐霞客”的说法的蒋叔南先生游览后的留言:“好书不厌百回游,美人不厌千回看,二洞不厌万回来。”在这面加固的石壁上,原刻有“一片飞云化彩蝶”的诗句,据传,这是缘于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故事。 这一座古老的四角碑亭中,碑上“碧鲜庵”三个大字,乃是唐代太宁、凤翔节度使李蠙所书。碑后侧上方是“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对面“蝶亭”,依岩而立。过去,在这一带,每一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观蝶节”。这一天,千百对蝴蝶在青山花丛中比翼双飞,其间有一对硕大的蝴蝶于中午时分产生,据传是“梁祝”的精灵所化,双双飞舞,后绕亭三匝,飞向碧鲜庵后隐去。古有诗云:“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祝英台读书处”,这是一座一步一景的仿古建筑群,1992年在“碧鲜庵”旧址上重建。让我们进园一观。 坐北朝南的是“英台阁”,下面是梁祝读书、操琴、娱乐的场所,二楼是卧室。英台阁右侧的“英台书屋 ”中陈列着八块漆雕屏风,记述着“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等八个小故事。 好,让我们千别梁祝,穿过长廊,再访三位古人。“三生堂”,里面有三尊神像,身材、面貌、胡须,一式一样,右手都握着一卷书。他们是什么人呢?一位是唐代的李蠙,就是写“碧鲜庵”三字的人;第二位是北宋的李纲;第三位是南宋的李曾伯。这三人都曾寄居在善卷寺读书,后来做了大官又都出钱整修寺庙,又因他们三人都姓李,当地老百姓觉得他们是一人转三胎,就塑了三个一模一样的神像。有一副对联讲得很形象:“一人转世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姻缘。” 我们从善卷洞门楼进来,从善卷古寺的山门“华藏门”出去,整个游览到此就结束了,前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一条街,向西行不远处是号称“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