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作者萧红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手抄报讲解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
我喜欢的作品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历史都是重复的,因为人性的变化是很缓慢的,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记录人性在缓慢变化中的一段截图的书籍。
《呼兰河传》的历史背景是饱受战乱、饥饿、病灾、落后和封建的旧中国,故此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对苦难的反思,同时对今天和平、富裕、开放的新中国的珍惜和感恩。同时,《呼兰河传》也是具有难得艺术价值的著作,萧红以独特的创作方法,文字简单朴实,观察的视角冷静客观,结构自然从容,我们能感受到她不拘一格的文学创作方法和情感表现方法。这本书已不仅仅局限于对故乡的记叙,而更表现了那个历史的时候代,那个时代的人性和那个时代的落后。了解苦难,认识苦难,然后我们才可以有期望走出苦难,这应该就是读这本书意义所在吧。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回答作者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学名张秀环,又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小说具有鲜明文体特点,超常见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主要代表作品有《孤独的生活》《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
萧红生活在一个新旧杂陈的时候代,外来文化以新的时候空形式崛起在她的家乡附近,故乡小城呼兰与五方杂处的国际化大都市哈尔滨隔江相望。萧红对民间思想的发现,构成她作品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她成长发展的时候代条件。萧红一生处于两种文化的夹击之中,终身抵抗而又充满矛盾,在自我分裂中痛苦一生。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为这个原因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第二年在鲁迅帮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获取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导致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萧红,原名张乃莹,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红,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透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原名张乃莹,代表做是《生死场》,《呼兰河传》。
萧红的时候代的背景?
时代背景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后面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拓展资料
萧红以开阔的悲悯胸怀特别要注意关注人的生存境遇还有生命意义,浑然天成地创造出富有灵性的文学作品。作品情感基调悲喜交杂,语言风格刚柔并济,写作视角和行文结构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成名作是小说《生死场》,鲁迅和胡风分别是其初版写了序和后记。小说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的生活,富有乡土色彩,反映女性的悲惨命运。鲁迅赞赏小说写出“北方人民针对生的坚强,针对死的挣扎”。部分学者把小说视同“民族寓言”,充满爱国主义;也有学者强调,小说的主题是乡村妇女的生活经验,非常是生育与死亡。《生死场》同情产妇所受的痛苦,也嘲讽传宗接代近乎自我毁灭的灾难;女性任人摆布,命运没办法自主,服务于男性的利益。小说批评父权社会,并讽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主要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的。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坦承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觉得“《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20世纪中国优秀的作家之一。
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得知萧红去世的消息后,在《咀华记余·无题》中写道,令他折服的四位女作家是丁玲、凌叔华、林徽因、萧红。“可怜”的萧红“好像一个嫩芽,有期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
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背景)?
萧红(1911一一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大户人家,从小丧母。191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曾东渡日夲,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1940年赴香港暂居,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逝于香港。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0年写于香港,这部小说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通过家乡的各自不同的人物,及生活画面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写作上的文章造诣,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