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复原了吗,圆明园可能复原吗

圆明园复原了吗?
按照现在的情况圆明园复原难度系数大,要复原圆明园是要复原至原样,单是建筑材料的需求是超级难达到要求的,故此,我觉得现在修复不太现实。
没有。
目前圆明园的定位是遗址公园,只修复了很小一部分建筑。以遗址为主题,形成了凝固的历史和充满蓬勃生机的园林气氛相结合的独特景观。
圆明园没有复原,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没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而且,还显得不伦不类,目前的圆明园遗址让我们时刻警醒不忘国耻。
圆明园目前修复了,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
在北京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达到了联合,采用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
以此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马上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第二年初夏完成。
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11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这当中水面55公顷。
圆明园只是得到了部分复原,部分恢复了原有的水系,把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的围墙恢复了(同时也阻隔了90年代之前的全通水系,那时游船可在三园之内畅行无阻),同时恢复了部分景观,但是,为了保持被破坏的旧貌,有部分景观永远不可以恢复,例如大水法西洋景区,还有部分景点不可以恢复,恢复了也是赝品,这涵盖不少著名宫殿在内,而且,很多宫殿只是立一块牌子,说明XX大殿遗址,连地基都基本上不存,还有一部分桥梁不是原样重建,而是水泥代替,甚至是铁板铺就,总而言之,针对长时间特别要注意关注圆明园的人,遗憾太多了。
没有。
4月,北京圆明园里后一户人家搬走了。至此,国家投入将近2.7亿元,前后共迁出近800户人家,历时22年的圆明园住户搬迁工作画上了句号,圆明园进入了全面维护和彻底清理的工作阶段。
在中国,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圆明园修复的争议,压根就没有中断过。综合各方观点,在圆明园修复这个中心议题上,现在存在三派不一样意见:即“废墟派”、“整修派”、“生态派”。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完全没有必要》。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开始进行。初,反对派的理由是国力尚不雄厚,修复圆明园耗资过大-这与清朝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时,受到的反对意见颇为相似。而后,反对派不可以再局限于财力问题,而从文化、美学的的视角指出,圆明园可贵的就是它的一片废墟,反对建造假古董的行为。著名西方文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教授在多个场合指出-废墟也是一种美。“废墟派”由此得名。
“整修派”则大多是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这些可以指点着圆明园地图一一描述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美景专家,对这座皇家园林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觉得,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反映圆明园的价值。在“整修派”中,除了极少人主张全面复建圆明园外,大部分人主张部分整修。他们同样觉得圆明园内著名的西洋楼遗址的废墟应该保存;对园内该恢复多少中国建筑,他们内部也有争论。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发布。规划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百分之10的古建。这些内容还被《规划》确定为“近几天开展方案”。
发布的《规划》是一个分水岭,曾被觉得是圆明园“整修派”的一场成功。“整修派”的三大主张-—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部分古建-—都得到了确认。在这里前的20年里,圆明园的“建、废”之争针锋相对。但是让“整修派”没想到的是,艰难得到的成功,会在执行上大打折扣。7年过去了,复建工程均未开始。除了确定明年复建的长春园宫门,另一个准备复建的圆明园大宫门还是没有确定时间,更多复建面积的指标,甚至还没确定该给哪个古建。北京文物局界定,“百分之10古建大多是宫门院墙”。让一直希望修建园内景观的“整修派”更是大失所望。
既我去圆明园看时一点没有复原的迹象,
圆明园没有复原,可以仿造,留给国人的痛永远不可恢复,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是国之殇痛是耻辱是警示,提醒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不能忘了历史,勿忘使命!!!
没有复因素为没办法复原也不可能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