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影片讲述的是什么,鸡毛信350字

《鸡毛信》影片讲述的是什么?
《鸡毛信》写的是一个叫海娃的儿童团团长,靠自己的智慧,给八路军送信的过程。后的结果是鸡毛信送到了八路军手里。八路军按照信里记载的主要内容,端掉了鬼子的炮楼。
海娃是儿童团的团长。他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他的父亲拿着一封鸡毛信,让他将信送给八路军。
海娃接过信,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征程。他赶着一群羊进了山谷,碰上迎面走来的一群鬼子兵。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他把鸡毛信绑在了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躲过了检查。
鬼子并没有查到什么东西,就想把海娃的羊杀了,于是就让海娃赶着羊群跟他们走。晚上在一个村庄休息时,鬼子兵躺在一个大房间里,把海娃围在中间,门口还有放哨的。但是,海娃不甘心,因为信没有送到。
半夜,等鬼子兵睡熟时。海外一步一步的向门口挪去。他累得满头大汗,但还是跑出去了。
他赶着他的羊群,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把信送给了八路军的连长手里。八路军和民兵按照信里所记载的信息,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鬼子的物资,活捉了鬼子的司令,为百姓除害。
文章《鸡毛信》的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
电影《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电影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这个时间段,河北冀中抗日民主按照地(河北元氏县)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务给八路军送鸡毛信。半道上看到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海娃急中生智利用老绵羊的尾巴保住了鸡毛信,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八路军全歼了敌人;按照鸡毛信里报告的情况,八路军又袭击了一个日本鬼子的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
《鸡毛信》内容简介: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没办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保证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咋办,应该如何处理呢?海娃趁鬼子睡熟时,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可以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根据鸡毛信中作战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出现的故事。 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梗概450字?
故事梗概: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没办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保证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
信还没有送到,咋办,应该如何处理呢?海娃趁鬼子睡熟时,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可以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
这样,根据鸡毛信中作战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扩展资料:
在电影《鸡毛信》里,儿童团团长海娃针对为民兵和八路军传递紧急信件“鸡毛信”,他的机灵让八路军歼灭日军据点,活捉猫眼司令。9月5日上午,武汉市纪念抗战成功70周年暨《大武汉1938-武汉抗战历史展》开幕式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举行。
戏中“海娃”的原型宋培华老先生来到活动现场,讲述了他的传奇战斗故事。
1.13岁入地下党 为隐藏身份二度改名
1926年,宋培华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因为机灵,13岁时破例被同乡八路军引荐,来到山东蓬莱安乡县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了一名娃娃兵。回忆刚参军时的情况,宋培华说,跟着八路军不仅要挨饿,还得担心自己的身份连累了家人。
为了隐藏身份,当时的区长给他改了名字-曹德,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45年。到东北部队后,又改名为曹明德。
2.棉袄里藏鸡毛信 一件棉袄4个人穿
在八路军里,宋培华当起了“交通员”。他主要的任务是给按照地(栖霞牙山)送鸡毛信。当时送的鸡毛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放在棉袄、帽子、鞋子、袜子里等比较隐蔽的地方,用放羊、赶驴作掩护,有的时候,也把鸡毛信藏在粪篓子里,用铁锨扛着作掩护。据他回忆,敌占区和共产党抗日按照地当中约有130里的路程,就算穿小路,也得走上一天一夜。
“那时一件棉袄4个人穿,冬天往棉袄里絮些棉花,夏天就把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袄穿。把棉袄的里子撕下来,衣服缝爬满了虱子,因为唯有这一件衣服,就在太阳底下用牙咬,虱子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边咬衣服血便顺着嘴角留下来。”
3.制炸弹时出现爆炸 5人死里逃生
15岁时,宋培华被挑选加入独立营,当起了侦察员。在这里,他主要的任务就是和“二鬼子”(对汉奸伪军的一种蔑称)置换枪支弹药,然后一个人把这些枪支弹药用马驮回按照地。当时把驮回的炸药放在老百姓的炕上,烤软后装入火药桶,然后放入雷管,另外,导火索,制成炸弹供部队使用。
有一次,因为炸药烤得太热,出现了爆炸,当时我们5个人就睡在屋里,听到爆炸声就往外跑,跑出来时每个人都成了泥巴人,所幸没有伤亡。本次爆炸,村子里面碾子上的石盘都被掀翻了,老百姓的房顶基本上都破损了,可想威力有多大。”老人回忆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
4.战士靠树根果腹 草灰沉淀物助排便
1945年,龙口炮楼被日本占领,他所在的部队攻打龙口炮楼。“当时日本鬼子的武器先进,而我们唯有从二鬼子手里换来的枪支弹药,根本没法与之抗衡,第一天攻打惨败。针对这个问题,部队成立敢死队。那时的年纪小,也不清楚加入敢死队会有多危险,为了争取早日入党,我毅然决然加入了敢死队。次日,龙口炮楼被我们攻下,没过多久,我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谈起当年的部队生活,宋培华说,“那是相当残酷的,根本没有粮食,战士们都是靠槐树花、榆树根、花生壳等果腹,吃完后没办法排便,当时也没有肥皂,都是用锅灶里面的草灰和开水混合后,然后放在篮子里沉淀,用沉淀物帮排便。”老人说,当时抗战时期的辛苦,现代人是没办法体会的。
电影鸡毛信拍时间?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出现的故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说的是少年儿童还是学生?
电影《鸡毛信》里送信的孩子肯定是学龄儿童,但是在日本铁蹄蹂躏下,已经没有学上了是个放羊娃。
鸡毛信说的是少年儿童。主角海娃是儿童团长,不是学生。
一封鸡毛信读后感60字?
一封鸡毛信读后感: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的故事还有那一段抗战历史,令我感受大的便是12岁的小八路海娃历经艰险去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海娃那机智勇敢、意志坚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目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倍加珍惜。
我们要从小培养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读完《鸡毛信》这个故事后,认为海娃很勇敢。因为一个小孩子能在自己的敌人面前坦然的说话,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不害怕不退缩,那是什么让他这样勇敢呢?我想是他手里握着的那封-鸡毛信。 我们应该向海娃学习,学习他的勇敢,正义和善良的品质。而对待敌人一定要将他们消灭的一干二净,拔草除根。
鸡毛信音乐主题曲?
1955年电影《鸡毛信》片头曲是《找到你》。由许承勇、晨晨作词,林汐作曲。吴幻演唱。
电影《鸡毛信》,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4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执导。本片取得1955年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1980年全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是一部优秀的抗争题材儿童影片。明确的突出了当时的儿童聪慧。
电影鸡毛信的放羊娃叫什么名字?
我来答,电影《鸡毛信》里面的放羊娃叫海娃。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经历千辛万苦把鸡毛信送给了八路军张连长。
“消息树”的来历?
早的肯定是抗战电影《鸡毛信》1954年
《小兵张嘎》也有 但是,稍晚63年
抗日时期,老百姓为对付日本侵略者,每个村的山坡上都拥有一颗消息树,先看到日本鬼子的哨兵就把树放倒,其他看到的村民完全就能够及时准备应对。消息树实际上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因为树比非常高,容易看清,而且,比起烟火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也不需浪费时间点火。情况稳定后可以把树重新立起,反复使用。在人民战争中曾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