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手抄报资料,民俗文化手抄报的内容

传承中华文化手抄报资料?
传承中华美德手抄报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
一、这里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培养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以此补上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下面这些具体内容:仁 、义 、礼 、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标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非常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涵盖: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涵盖: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涵盖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
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反映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 “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3、崇尚律己修身,这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反映。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虚心、谈泊、大度。
4、精忠报国。
5、仁爱孝梯。
6、诚信好礼。
7、天下为公。
8、自强不息。
四、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贡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武不可以屈”的浩然正气;
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气等。
民俗文化手抄报大全,民俗文化是什么意思?
民俗文化手抄报大全,民俗文化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大家一般叫“打春”。为啥叫呢?我们国内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一年立春这一天,大家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抓紧耕种。因为这个原因,大家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启动,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启动。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们国内历代的元旦,日期依然不会完全一样。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我们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们国内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除开这点,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们国内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大家迎来了一年之中第30天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当成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没有找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一年这一天不允许大家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们国内传统节日,也是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祭祀节日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全部在清明节扫墓。根据旧的习俗,扫墓时,大家要带上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当中,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候节,也正是大家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故此,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