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集团是做什么行业的,明德小学创始人是谁

台塑集团是做什么行业的?
王永庆是台湾省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型,被称为台湾省的“经营之神”,更是不少台湾省青年人崇拜的企业家。
1954年3月,38岁的王永庆创立台湾省塑胶公司(前身称福懋塑料工业公司,1957年改成现名),生产塑胶原料PVC。从而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构了一个巨大的企业王国-台塑集团。
50年后的今天,台塑集团成为台湾省知名的企业集团,也是台湾省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到 ,台塑集团共有近百家分子企业及关系企业,员工达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元新台币,资产净值与营业收入均超越7000亿元新台币,在台湾省企业集团中均排名第1位。到 ,集团营业收入估计超越8000亿元新台币,6家上市公司以12585亿元新台币的股票市值高居第1名。
台塑集团经营事范围十分广泛,涵盖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特别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省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王永庆的投资事业不仅仅是岛内创造了不少第一与奇迹,而且,早已将事业伸向工业大国美国,在美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90年代以来,王永庆又将目标投向了祖国大陆,虽然建立石化产业链的“海沧计划”失败,但仍在大陆各地建立了以石化原料加工为主的30多家企业与大型发电厂,而且,还在两岸构建新的石化、汽车、钢铁、物流、医疗等重要产业,再创新的奇迹。
与此同时,王永庆看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启动在东南亚进行新的投资布局,将越南作为投资东南亚的中心。继在越南投资兴建南亚聚酯纤维厂、台化纺织厂与南亚聚丙烯薄膜厂后,台塑集团又在越南投资成立台湾省兴业公司,在面积达300公顷的越南同奈省仁泽工业区建立石化中下游工业基地,投资项目主要涵盖兴建纺织原料、多元聚酯、纺纱、纤维等石化中下游产业及自来水厂、发电厂等配套企业。到现在,台塑集团已累计在越南投资近5亿美元,未来进一步扩大投资。
可以预期,王永庆将在21世纪建成一个以台湾省、大陆、美国、东南亚为核心的全球事业布局,将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级别的跨国大集团。
巨大的“六轻工程”
王永庆从经营石化业中下游的塑胶产品起家,尽管早已在70年代就成为全球级别的“塑胶大王”,但长时间没办法进入官方垄断的石化上游即石油冶炼行业。王永庆针对这个问题奋斗了20余年,才在台湾省经济自由化的上世纪90年代初得以达到,在台湾省兴建第一个民营的“轻油裂解厂”即这里说的的“六轻”(台湾省第六个轻油裂解厂),以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达到了王永庆多年的石化王国梦。
“六轻”位于台湾省西海岸云林县麦寮乡。这是一个填海造地、兴建几十座工厂的巨大工程。该工程占地2600多公顷,一至三期工程已投资5400多亿元新台币, 已正式开始第四期工程,再投资1250亿元新台币,前四期总计投资6650亿元新台币(约200多亿美元)是台湾省历史上大的民间投资工程。都工程完工后,估计可创造83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超越 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7000亿元的产值规模,未来“六轻”将成为与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齐名的另一个台湾省经济奇迹。
“六轻”四期工程成功后,将建成涵盖三座轻油裂解厂在内的80多座工厂,年炼油量将增多到2310万吨,日炼油量将超越50万桶;乙烯年产能提升到280万吨,丙烯产能达到250万吨,石化主要产品规模将跻入世界前五大企业。
“六轻”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可观,不仅为台塑集团带来巨额收益,而且,对当地与台湾省整体经济奉献甚大。前三期投资总额所生产的直接生产总值达到6100亿元新,带动有关上、下游产业产值1万多亿元新台币,对台湾省岛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奉献率达6.7%,建厂这个时间段为中部地区带来了10万个工作机会,而整个产业链带动的工作机会更达75万个。
然而近90岁的王永庆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又提出投资近千亿元新台币的“六轻”五期工程规划,在投资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发展半导体、平面显示器等高科技产业,使台塑集团未来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台塑“六轻”是台湾省的一个跨世纪大工程,被称为台湾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王永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丰碑。
巨大的电力网
为了保证集团企业稳定的电力供应,及争取高利润的电力事业,台塑集团近几年来大力发展能源电力事业。现在台塑公司、南亚公司、台化公司、台塑石化公司等都建立了汽电共生发电厂,另外还针对成立了麦寮汽电公司。为应对台湾省“电业法”的修正可能产生的变化,台塑集团未来会通过自有输电线路,连接各地电厂,建立“台塑电力中心”,形成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
此外台塑集团还在大陆建立了漳州华阳电厂与昆山汽电共生厂等,而且,还计划扩大漳州电厂电及兴建新的汽电共生厂,提高台塑集团在大陆投资事业的用电需。电力事业渐渐成为台塑集团又一个新的事业王国。
电子科技王国
王永庆是以石化业起家,建立起全球级别的石化企业集团。不过,80年代后期,在长子王文洋的带着下,台塑集团渐渐进入高科技领域发展,而且,在电子材料领域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又进入显示器、半导体、互联网科技等领域发展,已经在建立起一个新的电子半导体产业王国。
经营石化下游产品的南亚公司是台塑集团第一个进入电子产品高科技领域的企业。1986年,任南亚公司第四部经理的王文洋主要,投资生产印刷电路板,并渐渐打出知名度,到90年代中期,已成为台湾省大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后来,印刷电路板事业渐渐从南亚公司分离出来,成立南亚印刷电路板公司,针对负责生产印刷电路板、铜箔基板、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业务发展快速,现在年营业收入已超越130亿元新台币,已是全球第二大印刷电路板供应商,预估 有望取代台湾省华通公司成为全球大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
1990年,台塑集团成立福懋科技公司,主要从事IC封装及测试等电子业务。1995年,南亚科技公司成立,由王永庆亲自出任董事长,主要生产显示器、内存(DRAM)、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已成为台塑集团大的高科技企业。现在,南亚科技公司资本额达275亿元新台币,股市市值超越600亿元新台币,年营业年收入达300多亿元新台币。1995年,台塑集团还成立台湾省小松电子材料公司,主要生产硅晶圆电子材料。现在,台湾省小松电子材料公司计划投资100亿元新台币,生产12英寸芯片。此外 ,南亚科技公司与英飞凌公司合作,投资22亿美元兴建的华亚半导体公司,启动生产先进的12英寸芯片,预估 正式投产,年产能芯片5.4万片。这一切预示着,台塑集团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步伐提高,未来发展前景不可小视。
台塑光电公司现在投资160亿元新台币,规划生产年产72万台的电子显示器。同时,台塑集团还建立了台塑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式进入互联网领域。
现在台塑集团在电子、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的规模还赶不上专业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但已初步建立起从研发到电子材料、显示器、变动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半导体制造与测试、光电、互联网等较为完整的电子科技产业体系,一个新的台塑电子科技王国已经在诞生。
已经在形成中的医疗健康养生体系
看好生物科技事业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台塑集团积极进军生物科技事业。 ,成立长庚生物科技公司,由三房大女儿王瑞华担任总经理(丈夫杨定一任董事长),负责中药与西药产品的开发,现在主要生产绿茶素、灵芝等30各种保健产品。 ,长康生技公司启动评估在台的“香草药草生技园区”投资计划。 底,台塑生医公司正式自台化公司分割成立,王永庆的小女儿王瑞瑜担任总经理,主要开出现物医学材料,整合台塑集团在医药制造、长庚大学研发、长庚医院临床实验等三大资源。预估生物科技产业将成为台塑集团未来一个新的重要事业。
现在,88岁的王永庆启动积极推动“养生村世纪大梦”。王永庆亲自捐出大片土地,投资100多亿元新台币,兴建“长庚养生文化村”,计划通过“以工代金”办法,让老人在这里得以“活得老,做到老”,“安养”晚年。
加上长庚医院体系及长庚护校等医疗事业,台塑集团已经在建成一个涵盖医疗、医药、医疗器材、生物科技、保健、安养等在内的医疗健康养生体系。
新世纪的工程规划
近90高龄的王永庆,似乎还没有停止事业的发展,还在持续性规划新世纪的投资计划。 11月14日,王永庆提出一个更为惊人的投资建设计划,即打造“台北副都市”的世纪投资大案。
这一规划涵盖兴建桃园观音国际港、大型炼钢厂、汽车城、燃煤电厂、高科技园区、金属加工制造园区等项目,总计投资过1.26万亿元新台币。此一投资案将成为王永庆麦寮“六轻”工程后面,又一个惊人之举的世纪超级大工程。
这当中观音国际港规划具有更多的战略布局。观音港位于桃园科技工业区、观塘工业区及大潭工业区当中,海域面积达1200公顷,陆地800多公顷的范围内,初步规划总投资570亿元新台币,计划兴建27个码头的国际大港。若能顺利推动,未来台塑集团将拥有麦寮、观音、宁波三大港口,形成台湾省海峡的货物运输互联网。
家族与集团领导布局
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天台北县新店直潭的。王家在台湾省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其祖父是王天来四子王添泉。王永庆的父亲是王添泉的次子王长庚。王家在台早期主要以种茶为生,到了王长庚这一辈,启动了半农半商的生活。
王永庆15岁时离开家乡,到嘉义闯天下。这一去,竟改变了王家日后的生活,王家渐渐成业当地的有钱人家。王永庆创建台塑公司后,事业越做越做大,渐渐发展成为台湾省具知名度的大企业,王家也成为台湾省有名望的各位考生族之一。
今日,王氏家族亲友甚多,岛内外总计上百人。这当中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是王氏家族的两大势力。
王永庆一生先后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兰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娇生有两男三女,分别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贵云、王雪龄与王雪红。三太太李宝珠则生有4女,分别是王瑞华、王瑞瑜、王瑞惠与王瑞容。
弟弟王永在娶有两二房妻室,共生育三子五女。
王文洋因一段婚外情打乱了王永庆接班部署,在王文洋被迫离开台塑集团后面,王永庆二房一系孩子已基本淡出家族事业。现在除王文祥在台塑美国企业任职及大女儿王贵云在南亚公司任职外,二房其他孩子均没有在台塑集团内任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出一片天下。二女儿王雪龄与简明仁夫妇创办大众电脑集团,已成为台湾省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三女王雪红创建的威盛电子集团,已是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长子王文洋则在大陆创建了宏仁集团,并在上海合作设立宏力半导体公司,开创台湾省半导体进军大陆的先锋。
王永庆三太太李宝珠一系全是女将,但是在台塑集团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房长女王瑞华不仅担任台塑集团下属长庚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而且,是台塑集团“六人决策小组”成员,主要负责集团医疗、生物科技事业与美国的投资事业。
王永庆的弟弟王永在一系则是台塑集团的主要家族管理成员,主要负责集团石化及有关事业。王永在长时间任台塑集团总经理,长子王文渊已出任台化公司总经理,次子王文潮任台塑石化公司(负责“六轻”)总经理,两兄弟同时是集团“六人决策小组”的成员。
,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可以再过问集团的详细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为了台塑集团的长远发展,王永庆于 4月决定在台塑集团总管理处下成立“五人决策小组”, 王瑞华进入“决策小组”,并形成新的“六人决策小组”,各自分管集团不一样的事业领域。现在“六人决策小组”成员分别是:台塑公司总经理李志村、台塑总管理处副总经理杨兆麟、南亚塑胶公司总经理吴钦仁、台化公司总经理王文渊、台塑石化公司总经理王文潮、长庚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王瑞华。
在王永庆的接班布局中,由家族成员与专业人才士共同组成的集体领导团队Team“六人决策小给”,作为集团接班的过度平台,渐渐由第一代的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的“二王体制”向第二代王文渊、王文潮兄弟为主的第二代为领取导班子过度,以便带着台塑集团迎步冲向一个新的时候代,继续达到王永庆暂时还没有达到的很多投资计划与理想。
帮
明德小学创始人?
明德小学的创始人是王永庆。
王永庆热心公益事业,他提出需要在中国大陆各地援建1万所小学,现在该项目已经在进行中。王永庆在中国大陆设立的“长庚奖学金”,也使很多学子身受其惠。
5月14日,台塑集团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和王永在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中国台湾省企业捐款之,充分反映了“同胞爱、手足情”。设立公益信托
明德小学是王永庆投资,明德小学是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省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在贫困地区所创办的一个兴学项目。
明德小学办学宗旨是让每个孩子都幸福的学习,幸福的成长,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学生,在教书育人途中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肩上所肩负的是神圣的使命,我们以这样的毅力,这样的信念,这样的精神,这样的责任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人民满意。
卖米大王是谁?
王永庆是中国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经营之神”, 汶川地震,王永庆直接捐款一个亿!可这样成功的一位企业家,津津乐道的反而他一开头创业时的穷苦时光。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父亲是当地的茶农。
王家祖上是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人,后来迁居到台湾省是当地有名的小康家庭。
然而,到了王永庆父亲这一代就渐渐式微,本来家里还有四个妹妹,可因为父亲身体不好,种茶赚的钱没办法养活这么一各位考生子人,父亲只好含泪将妹妹送给邻居。
家里穷,别说上学,连基本温饱都是问题,这让年纪小小的王永庆从小就很懂事,极度珍惜在学校的时候光,每天往返20公里去学校认仔细真地听课。后来家里实在交不起学费,王永庆就辍学帮家里采摘茶叶。
卖米大王是王永庆。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 10月15日),著名企业家,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省经营之神”。
王永庆于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四年后创办了南亚塑料公司,后来在中国台北开办了第一家医院(长庚医院),后于 10月15日上午在美国过世。
王永庆是台塑集团的创始人 下辖:台湾省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省化学纤维公司、台湾省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苹果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都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省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工作后看过很多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但记忆深入透彻的,还是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一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具体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30天吃多少米、什么时候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不是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假设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很多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后成为今日台湾省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觉得有必要掌握并熟悉顾客需,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质上需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也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样的境界呢?重要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不纯粹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得出来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过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只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假设去衡量,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不是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现目前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假设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唯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可以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奋斗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因为这个原因被誉为“经营之神”。但“经营之神”初也是从卖米这样的小生意起步的。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很激烈。当时仅仅只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可以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晚,规模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一开头,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可以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省,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因为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不少小石子之类的杂物比较容易掺杂在米里。大家在做饭以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各位考生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人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需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部分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多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不是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需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假设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不少的顾客。
假设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哪些大人、哪些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约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对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清楚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累积和客户累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启动了他后来问鼎台湾省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能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生意做好,今后才可以成为大商人。
王永庆,15岁当学徒,靠挑米发迹。
王永庆,台湾省人,被誉为“台湾省经营之神”
我们国内台湾省首富王勇庆从一个卖米的小贩变成塑料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