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经典案例分析,伪造会计凭证案例分析

财务造假经典案例分析?
有一个商贸公司给国内一个可可粉加工厂做可可进出口代理的业务,商贸公司先是替加工厂把可可豆从南美买进来再转手卖给加工厂,实际上产品都是加工厂指定的,但从商贸公司过了一次手,完全就能够增多一笔销售收入。
加工厂拿到可可豆可以生产出两种产品,一种是可可粉是蛋糕、巧克力等食品的原料;
一种是可可油,国际市场很畅销;可可油是出口的,可可粉可以出口也可内销,生产出来也都交给商贸公司销售。
正巧有一年商贸公司经营出了问题,利润指标完不成,老总就要求财务造假,手法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我们假设一斤可可油的成本价是200元,一斤可可粉成本价是100元,正常销售出去毛利就是2-5%,也赚不到哪些钱。
为了做利润,商贸公司要求加工厂配合,把发票平均开,压低可可油的进价,提升可可粉的进价,这样二个产品的成本价都变成了150元一斤(为了举例方便,实质上没有这么明显)。
因为可可油销售快,当年完全就能够增多几百万的利润。
可可粉销售慢,就放在库存商品里,市场价100元的商品,成本价是150元,实质上一斤就有50元的潜亏,但放着不动,这亏损大多数情况下人也看不出来。
这个造假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全部的表面证据都齐全,而且,是真实的,商贸公司可以对外声称公司找到了好客户(凯子),把可可油卖了个好价,因为销量很大,毛利加哪些点完全就能够做出很大利润。
但发现问题实际上也不困难,只要把基本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就行。
例如可可粉有潜亏,只要把商品的成本价与市场价做个对比,完全就能够按差价计提跌价准备。
商贸公司也早有准备,事先造好了假的入库单,把可可粉的入库量增多一点,摊薄了可可粉的成本单价,让对比价这一招失效了。
这时审计师只可以靠执行盘点程序来发现问题了,但是在实务盘点程序执行起来要远比想像中难得多。
第一盘点的商品地址位置时常很分散,浙江有、广州有、搞不好新疆、东北都拥有库存,一个年报期本来时间就有限,假设不是有很大的疑点,审计组不会搞全面盘点,多只是抽盘,有的时候,盘也不盘,只发个函了事。
就是全盘也未必能发现问题,只要花点功夫,改下库存记录,把别人的货当成自己的让你盘也是很好操作的事。
故此,书上时常会强调冲刺突击盘点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除了公检法,中介机构想冲刺突击盘点根本没办法操作(让人打出来到很大概率)。
我说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一件事:事关利益,财务造假时常比审计要用心的多,而且,审计程序也有这个时间成本和费用支出,时常审计结果不会既然如此那,理想,后给财务造假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伪造会计凭证案例?
据中国审计报报道,近,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对绵阳南郊机场建设管理局财务负责人袁虹,在审计这个时间段隐匿伪造会计凭证案进行公开审理,依法判处袁虹有期徒刑2年、并处以罚金4万元。据区检察机关讲解,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隐匿、处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主体范围”进行法律解释后全国第一例会计人员司法判决案例。
什么是会计案例分析?
会计案例分析。是指会计。账务处理及。分析的案例。
成本结转会计分录实例?
按当期领用原材料、出现人工费用、出现制造费用分别转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借方,然后将生产成本及制造费用转入库存商品借方,分录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1、当期料工费结转入生产成本借方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贷: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贷: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其他应付款
2、当期生产成本及制造费用转入库存商品借方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