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什么特征,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逻辑顺序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判断句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者也判断句
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当中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5、表示导致某种结果的因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左传·宣公三年》
四、非否其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票非很少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一般一定要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可以完整表达。不过,有一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比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语法特点主要表目前词类及词序两方面。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涵盖口语和书面语)来说的,主要表目前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结构
判断句
这里说的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操虽托名汉相,实际上汉贼也。”(《资治通鉴》)
(3)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不了解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取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很少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部分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都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对比现代汉语的句序来说的,根据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这里说的宾语前置,就是一般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一般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早一点。如:“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一般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不少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当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常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样的情况很少,时常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控掌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一般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可以鸣也。”
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比如:
(1)取吾璧,不能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3)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咋办,应该如何处理”,(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大多数情况下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咋办,应该如何处理”、“把……怎么样”、“拿……咋办,应该如何处理”、“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大多数情况下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详细语境而定。
下面是重中之重: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针对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除开这点古今词义完全一样,如“山”、“火”、“车”、“问”、“逃”等,也不需要翻译。
释
这是用得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部分虚词等要非常注意,一定要联系上文和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完全一样,但也有一部分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满足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以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主要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这当中“抚尺”和“一下”当中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后面应加量词“枚”。
删
有部分词语仅仅只有语法作用而没办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种类型。
缩
文言文有部分句子,为了提高气势,有意或恶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故将他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超级难找到四种不一样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并熟悉古汉语经常会用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需要了解一部分古文化常识,我们才可以更准确、更明白、更满足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同时,(除上面说的不需要翻译的情况外)文言文翻译时也应讲究“字字落实”。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逻辑顺序是什么?
1、逻辑顺序,即根据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大家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具体安排说明顺序,这样的顺序经常会用到于事理说明文。
2、事物的内部联系涵盖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满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详细到抽象等等。这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用文言怎么形容说话有逻辑人?
言辞缜密。
缜密:详细;周密。《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 郑玄注:“缜,致也。”《南史·孔休源传》:“累居显职,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 子美 寄 太白云:‘什么时候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细之一辞,讥其欠缜密也。” 清 金农《张二丈以白苎见遗感作十韵》:“其长四丈阔尺五,缜密何减氷蚕丝。” 朱光潜《艺文杂谈·选择与具体安排》:“思想假设谨严,条理自然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