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物体的底面积怎么算
怎么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
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压强特点,液体内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p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所以,要求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只要知道液体的密度p和液体的深度h,由公式P=p液gh求出。对于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就要知道容器底面积S,再由公式F=PS就可求出。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公式是P=ρgh、P=F/S、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用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的压力,是指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是气体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或者是液体对于固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
物体的底面积怎么算?
1.长方体的底面积=长x宽
2.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x棱长
3.圆柱的底面积为S=兀R^2(R为底面半径)
4.圆锥的底面积公式同圆柱棱柱的底面积为S=ab(长和宽)
5.凌锥的底面积同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v=sh
已知底面半径:底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2、已知底面直径:直径÷2=半径,底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3、已知圆柱体积和高:底面积=体积÷高
上浮物体和下浮物体的计算公式?
假设有一正方体沉于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没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
浮=G物=m物g
说明
(1)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重要。
F浮=ρ液gV排
的公式推导:F浮=G(物体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
(3)给出沉浮条件(实心物体,如果是空心物体,则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即物体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得到的结果)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上浮
2.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下浮
3.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悬浮
4.ρ物ρ液,
沉底,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
则:ρ物∶ρ液=V排∶V物。
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
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证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种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气中重力减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没)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压力差)
特例: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浸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半衰期公式?
半衰期的计算公式:m=m0×(1/2)t/T,其中T表示半衰期,t表示经过时间,m0表示初始质量,m表示剩余未衰变的质量。半衰期的物理意义是有一半数量(或质量)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遵从一定的规律,即每经过相等时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衰变一半。把这个时间定义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的大小可以从下面总结的公式中求出:M剩二M原/2^n,而n二t/T,式中M原是衰变前的质量,M剩是经过n个半衰期后剩下来的未襄变的核的质量,n是衰次数,t是衰变用的时间,T是半衰期。
半衰期遵从统计规律,大量原子核衰变时才遵从。半衰期的大小是由核内情况决定的,与核外物理化学条件无关。
魔方后两个邻角公式?
没有单独两角交换公式,只有三角循环公式
顺时针 x R2D2 RUR D2 RUR x
逆时针 x RUR D2 RUR D2R2 x
扩展资料
先找个对称的(两边一样中间不一样的)(没有就用下面公式构造),然后对称那个面对自己:右上,后右,右上,前右右,右下,后左,右上,前右右,右下下。后用三棱换公式:右上,上右,右上,上左,右上上左,右上,上右,右下,上右,右下下(一次到三次就可以还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