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逻辑内容是什么,逻辑论证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三大逻辑内容是什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新时代”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地运用和发展。
2.历史逻辑:达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现实逻辑:通过动力变革推动经济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
三大逻辑的主要内容是1. 同全部。
它要求大家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途中概念、判断(论题)的确定性。或者说,它要求大家的思维具有确定性。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混淆论题,偷换论题,可能会造成自己的思维一团浆糊;各位考生的讨论,鸡同鸭讲。
2. 矛盾律。
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对,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3. 排中律。
排中律就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样的中间状态。
排中律”很大的价值是识别,和揭穿那些骑墙者,提升思辨的能力,沟通的效率。
世界三大逻辑是中国古典逻辑、印度古典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近代以来,因为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逻辑和认识方法也给其他民族以重要影响。
西方的逻辑是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为基础的,虽然以后有不少学者努力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但因为不可以建立完善的、可以取代亚氏逻辑的新体系,自始至终不可以成功。
虽然如此,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并非惟一的逻辑体系,它并非完全不可取代的这一观点本身,却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非常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看法已经在有越来越大的影响笔者近几年来在一系列论著中,一直在阐发这一理论。
一、同全部
同全部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途中,每一思想的自己一定要是同一的。同全部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就可以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出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途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拥有其确定的主要内容,而不可以任意变换。
同全部在思维或论证途中的主需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唯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大家也才可以进行思想交流。
不然,假设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全部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肯定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可以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可以正确地表达思想。因为这个原因,遵循同全部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其实就是常说的说,同全部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达、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可以冷僻且脱离主题、跑题,不可以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质上讨论别的论题。
二、矛盾律
矛盾律其实是不允许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途中,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可以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可以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并不是(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出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出题。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是(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出题不可以同真,亦即这当中必有一个出题是假的。
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不可以都肯定,一定要否定这当中的一个。不然,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途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以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针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一定要明确地肯定这当中之一是真的,不可以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针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出题,假设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假设有人既觉得前者是假的,又觉得后者也是假的,既然如此那,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其实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
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这里说的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出题当中,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根本力量的历史逻辑,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政治保证的历史逻辑
逻辑论证的基本规律?
同全部、矛盾律、排中律。
(一)同全部:同全部在思维或论证途中的主需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其实是不允许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公式是:并不是(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出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出题。
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是(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出题不可以同真,亦即这当中必有一个出题是假的。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针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一定要明确地肯定这当中之一是真的,不可以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离散数学的基本公式都拥有什么?
基本等价式:1)E1:(G«H)Û(G→H)∧(H→G)(等价)2)E2:(G→H)Û(~G∨H)(蕴涵)3)E3:G∨GÛG(幂等律)E4:G∧GÛG4)E5:G∨HÛH∨G(交换律)E6:G∧HÛH∧G5)E7:G∨(H∨S)Û(G∨H)∨S(结合律)E8:G∧(H∧S)Û(G∧H)∧S6)E9:G∨(G∧H)ÛG(吸收律)E10:G∧(G∨H)ÛG7)E11:G∨(H∧S)Û(G∨H)∧(G∨S)(分配律)E12:G∧(H∨S)Û(G∧H)∨(G∧S)8)E13:G∨FÛG(同全部)E14:G∧TÛG9)E15:G∨TÛT(零律)E16:G∧FÛF10)E17:G∨~GÛT(矛盾律)11)E18:G∧~GÛF12)E19:~(~G)ÛG(双重否定律)13)E20:(G∧H)→SÛG→(H→S)(输出律)√14)E21:(GÑH)Û(~G∧H)∨(G∧~H)(排中律)15)E22:P→QÛ~Q→~P(逆反律)√16)E23:~(G∨H)Û~G∧~H(DeMorgan定律)E24:~(G∧H)Û~G∨~H。17)E25:~("x)P(x)Û($x)[~P(x)]18)E26:~($x)P(x)Û("x)[~P(x)]19)E27:("x)[P(x)∨Q]Û("x)P(x)∨Q20)E28:("x)[P(x)∧Q]Û("x)P(x)∧Q21)E29:($x)[P(x)∨Q]Û($x)P(x)∨Q22)E30:($x)[P(x)∧Q]Û($x)P(x)∧Q23)E31:("x)P(x)®QÛ($x)[P(x)®Q]24)E32:($x)P(x)®QÛ("x)[P(x)®Q]25)E33:Q®("x)P(x)Û("x)[Q®P(x)]26)E34:Q®($x)P(x)Û($x)[Q®P(x))]27)E35:("x)(P(x)∧Q(x))Û("x)P(x)∧("x)Q(x)28)E36:("x)("y)(P(x)∨Q(y))Û("x)P(x)∨("x)Q(x)29)E37:($x)($y)(P(x)∧Q(y))Û($x)P(x)∧($x)Q(x)30)E38:($x)(P(x)∨Q(x))Û($x)P(x)∨($x)Q(x)31)E39:($x)(P(x)®Q(x))Û("x)p(x)®($x)Q(x)32)E40:("x)("y)A(x,y)Û("y)("x)A(x,y)33)E41:($x)($y)A(x,y)Û($y)($x)A(x,y)基本蕴含式:I1:PÞP∨Q,QÞP∨Q~PÞP→Q,QÞP→Q扩充法则(析取引入律)I2:P∧QÞP,P∧QÞQ~(P→Q)ÞP,~(P→Q)Þ~Q化简法则(合取消去律)I3:P∧(P→Q)ÞQ假言推论(分离规则)I4:~Q∧(P→Q)Þ~P否定式假言推论(拒取式)I5:~P∧(P∨Q)ÞQ析取三段论(选言三段论)I6:(P→Q)∧(Q→R)ÞP→R假言(前提条件)三段论I7:(P∨Q)∧(P→R)∧(Q→R)ÞR二难推论I8:(P→Q)∧(R→S)Þ(P∧R)→(Q∧S)I9:(P«Q)∧(Q«R)ÞP«RI10:(P∨Q)∧(~P∨R)ÞQ∨R归结原理I11:("x)P(x)∨("x)Q(x)Þ("x)(P(x)∨Q(x))I12:($x)(P(x)∧Q(x))Þ($x)P(x)∧($x)Q(x)I13:("x)(P(x)→Q(x))Þ("x)P(x)→("x)Q(x)I14:($x)P(x)→("x)Q(x)Þ("x)(P(x)→Q(x))I15:("x)(P(x)«Q(x))Þ("x)P(x)«("x)Q(x)I16:"x"yP(x,y)$Þy"xP(x,y)I17:"y"xP(x,y)$Þx"yP(x,y)I18:$y"xP(x,y)Þ"x$yP(x,y)I19:$x"yP(x,y)Þ"y$xP(x,y)I20:"x$yP(x,y)$Þy$xP(x,y)I21:"y$xP(x,y)$Þx$yP(x,y)I22:"x"yP(x,y)$Þx$yP(x,y)I23:"y"xP(x,y)$Þy$xP(x,y)
凿壁穿盾的盾是什么意思?
1、可以指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可以组词为盾牌。
2、盾字有的时候,候也喻推托的借口,用以推辞别人的请求。
3、还可指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可以组词为:金盾、银盾等
凿壁穿盾的盾是盾牌意思。
盾[dùn]汉语汉字
盾(拼音:dù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早出现在甲骨文。本义是防御性兵器盾牌,引申作后盾,比喻支持和援助的力量。
“盾”的意思有:1.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盾牌。2.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 :金盾。
盾【dùn】
组词:后盾 矛盾 盾牌 盾卤 戟盾 孑盾 联盾 磨盾 圆盾 藩盾
1、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
意思: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矛盾【máo dùn】
意思:1.矛和盾,比喻言行自相抵触 2.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当中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3、盾牌【dùn pái 】
意思: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块宽的护甲(如用金属、木头或皮革做的),过去大多数情况下在战场上或单人格斗中用以护身(如防矛、箭或剑刺)。 比喻推托的借口。
4、盾威【dùn wēi 】
意思:指军队的兵力和士气。
5、后盾【hòu dùn】
意思:1.提供支持的人 2.背后的有力援助或支持。
6、兽盾【shòu dùn 】
意思:虎盾。绘饰虎形的盾牌。因避讳而改。
7、敌我矛盾【dí wǒ máo dùn 】
意思:敌对阶级当中因为根本利害冲突而出现的矛盾。
8、内部矛盾【nèi bù máo dùn 】
意思: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 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9、闹矛盾【 nào máo dùn 】
意思:因意见不合而彼此不和。
10、矛盾律【máo dùn lǜ】
意思: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途中,对同一对象不可以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可以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可以既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遵循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不然,就可以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矛盾律的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可以不仅是乙又不是乙”。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性质?
3个:同全部、矛盾律、排中律。
(一)同全部:同全部在思维或论证途中的主需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二)矛盾律:矛盾律其实是不允许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公式是:并不是(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出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出题。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是(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出题不可以同真,亦即这当中必有一个出题是假的。
(三)排中律: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针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一定要明确地肯定这当中之一是真的,不可以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