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市值公式怎么编写,股权的价值计算公式

流通市值公式怎么编写?
流通市值的计算公式是,流通市值等于流通股数量乘以上个交易日收盘价。比如某上市公司总股本8亿股,全流通。上个交易日收盘价10元/股,该公司流通市值为8亿股X10元/股=80亿元。流通市值反映了该股份公司的市面价值,流通市值每天都在变化的。
股利价值计算公式?
每股股利价值是股利总额与流通股股数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股利总额/普通股股数=(现金股利总额-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股利总额是用于对普通股进行分配的现金股利的总额,普通股股数是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不是加权平均数)。
每股股利是反映股份公司每一普通股取得股利多少的一个指标,指标值越大表达获利能力越强。影响每股股利多少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股利发放政策与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假设企业为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后劲而多留利,每股股利就少,反之则多,强。
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
1)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第一是卖出自己的商品,获取货币,然后再以货币买进自己需的商品。资本总公式是:G—W—G。(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总公式有显著的区别1)买和卖的顺序不一样,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一样,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在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媒介,它并非资本。 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出现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下价值,这时的货币转化为了资本。
5)商品流通的目标是为了获取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资本总公式中,资本流通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价值增殖即获取剩下价值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即商品生产者先出售自己的商品,获取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
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即货币全部者用自己的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售,收回货币。
两种流通公式当中存在着一部分共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流通的各个阶段上都拥有商品和货币的相互对立;都拥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虽然有上面说的共同点,但两个公式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拥有着重要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第一是买卖的次序不一样: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其次是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一样: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后是流通的媒介物不一样: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则是商品。
从性质和内容来看,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在商品的流通中,商品的全部者是为买而卖,他卖出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流通的目标是为了交换他所需的另一种使用价值,买卖的两极在质上是不一样的,即不一样的使用价值,但其价值量则是相等的;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全部者是为卖而买,他买进商品是为了再卖出去,重新获取货币,流通的目标是交换价值本身,交换的两极都是货币,而货币在质上是不一样的,因为用同量的货币换取同量的货币,对货币全部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明显,货币全部者把货币投入流通是为了取回更多的货币。因为这个原因,资本流通的总公式肯定是G→W→G′。这当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G另外,一个增殖的货币额△G。这个增殖额,马克思称之为剩下价值。唯有当货币可以带来剩下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货币的全部者才可以转化为资本的全部者,可见,资本就是可以带来剩下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乍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是商业资本特有的运动形式,其实它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因为它在流通的形式上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形态的资本追求剩下价值的实质特点和共同目标,因而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根据等价原则进行,在交换中价值只出现形式的变换,而不出现价值增殖。但是在资本流通中出现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下价值,那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