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府宫斗职位表,三省六部制有多少个宰相人物

三府宫斗职位表?
[正一品]皇后:权倾后宫,执掌凤印母仪天下仅限壹位;
[侧一品]皇妃:倾国倾城,鸾座一步之遥野心不小贰位;
[庶一品]贵妃:国色天香,隔岸观火位高权重仅限贰位;
[正二品]肆妃:端庄典雅,乃淑宸贤德首位为尊各壹位;
[侧二品]夫人:十里红妆,温文尔雅帝解语海棠限肆位;
[庶二品]妃位:蛇蝎美人,心狠手辣夜夜笙歌高傲伍位;
[正三品]四昭:恩宠绵绵,昭仪容媛华恃宠而骄各壹位;
[侧三品]四淑:城府极深,淑仪容媛华笑里藏刀各壹位;
[庶三品]四修:绵里藏针,修仪容媛华坐收渔利各壹位;
[正四品]四慎:不理世事,慎仪容媛华与世无争各壹位;
[侧四品]四充:育有子嗣,充仪容媛华淡泊名利各壹位;
[庶四品]四婉:明哲保身,婉仪容媛华艳压群芳各壹位;
[正五品]贵嫔:蓄势待发,光耀门楣步步为营仅限伍位;
[侧五品]婕妤:天生丽质,钟灵毓秀各位考生闺秀仅限陆位;
等等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妃嫔宫阶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
别驾、长史、司马;
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
县丞、主簿;
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官员等级
至于公主皇子都是子凭母贵,或是真正有才学or心机的很受皇帝赏识,没有宫斗小白裙里YY的各自不同的等级,封号之类的唯有特殊场合才会有,例如花蕊夫人、梅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称职位或者姓氏+职位,例如唐朝的王皇后
妃子死了后面会追封,那时大多数情况下才有封号
正一品/左丞相府/江氏[长安一世繁华,有多少为权势迷了眼]家主喏/一家之主有权有势贰.正夫人/一家之母贤良淑德二姨太/辅助主母管理府事三姨太/心狠手辣惦记主位四姨太/温柔体贴闭月羞花五姨太/年纪轻轻讨人喜欢叁.长小姐/家主长姊红颜祸水……………………………………大小姐.倾国倾城正夫人所生二小姐.知书达礼二姨娘所生三小姐.暂无心机二夫人所生四小姐.城府极深三姨娘所生五小姐.天真无邪三夫人所生六小姐.巧笑倩兮三姨娘所生七小姐.唯唯若若四姨娘所生八小姐.闭月羞花正夫人所生九小姐.红颜薄命二姨娘所生十小姐.沉鱼落雁四姨娘所出……………………………………大少爷.霸道腹黑正夫人所出二少爷.风流倜傥二姨娘所出三少爷.清冷淡雅三夫人所出四少爷.仪表堂堂三姨娘所出五少爷.貌比潘安四姨娘所出六少爷.一表人才五姨娘所出七少爷.玉树临风正夫人所出八少爷.气宇轩昂二姨娘所出九少爷.风度翩翩二姨娘所出十少爷.文质彬彬三姨娘所出
三省六部制有多少个宰相?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处理皇权与相权的争端,采用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成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自不同的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没有设立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很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产生“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启动的这些做法,表达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方便集思广议,又促使其相互牵制,以此不要产生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一般情况下,三省的首脑都基本上等同于宰相,不过都是叫一部分奇怪的名字,他们的职位都不高,大时也只是正二品。
三省六部制唯有左丞相与右丞相的说法。
三个
唐朝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级别
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各自的职位及其作用?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两项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与完善,但二者之 间也存在很多的不一样。
(1)确立和盛行的时候代不一样。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朝;三省六部制确立与隋朝,盛行于 唐朝;
(2)内部结构不一样。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这当中行政、军事、监察融为一体,皇帝的 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各个主管部门当中的分工更 加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一样。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唯有一个,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 决策、审议和行政大权,对皇权有很大威胁;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彼此的分工使相权 一分为三,这个问题就削弱了相权,提升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一样。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向于完善。
宋朝还有三省六部制吗?
是 但是,这些官职都是挂名的,宋代官制非常复杂,一个人有名誉上的官位和实质上的职位,就实质上职位来分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二府-中书门下(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上等同于宰相。
参知政事,基本上等同于副相)掌行政。-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基本上等同于副相)掌军事。还有管财政的三司(长官为三司使,仅次于参知政事) 管司法的大理寺,等等。三省吾身的一个简单感悟?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之前常常听到这句话:每日三省吾身,究竟是哪三省,今天才清楚。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在古代,就是上到一个官员为朝廷君王,下到一个门客为自己的主人做事,忠就是可以忠于自己的职位,职责,尽量地为君主着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很好理解,就是同朋友或者是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要讲究信用,说到做到。古人对待自己的修为很真诚、很彻底、没有任何的敷衍和假饰。这三省,正是处事、为人、学养三方面的反观内照。有关做人准则可能有不少,而这三个方面很有代表性,放在现代的今天,一样有着详细指导意义。读到这三句话,每一个问号也像敲打在我心上,不由得一惊,自己似乎都没有做好。为人谋而不忠乎?做为一个上班族,虽不是为皇上老子卖命,但也是拿着薪水的为企业做事的一员。自己忠于职守了吗?事情做到位了吗?自己的付出配得上回报吗?是不是常常有松懈,甚至懒惰之感?传而不习乎?知识学了一大堆是不是都运用自己了呢?没有。家里书柜不少书籍,各种经典买了很多,看得起劲,道理清楚一堆,可是做的寥寥。经典文化过目很多,却没有真正植入内心,反躬自己,并且从行为上改变。健身养生的方式也了解了不少,可平日间总不可以贯彻执行,熬夜贪黑,饮食不规律;清楚适量运动对养生的好处,反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可以持之以恒。等等等等,太多了。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有尽心,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有学习。反思自省是中国传统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用在投资上同样也是正道。对经验的反思可以使投资者重新认识自我,至少是部分地认识自我。回顾波涛汹涌的 给了我们有关计划、止损、修正的反思。基金这样的长线品种,常常也会有人问什么时候该赎回或转换自己手中的基金?事实上投资者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程度和理财目标,假设可以按照市场时机检查投资组合的适时程度和投资收益,就可适时降低损失,保证投资获利。基金投资特别要注意关注长线,但假设管理人持续长时间业绩不佳,市场趋势出现明确转变的情况下,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是很必要的。不管是计划还是止损,都是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但假设判断错了呢?不要抱侥幸心理应马上调整策略。三省吾身,你要问的可能是:做计划而行乎?有亏损而止乎?判断错而改乎?
我分不清那个朝代有省么官,望广大能给列个表,(以自己的智商,只可以看表了),从秦朝到清朝。谢了?
1、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官印 战国启动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启动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2、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那就是宰相的本质。宰相的称呼早出现在《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故此,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带来一定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故此,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唯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其实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质上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自不同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持续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3、中央各个主管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概是从西周启动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个主管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1)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2)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3)卫尉掌宫门警卫; (4)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5)廷尉为全国高司法官; (6)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7)宗正掌皇族事务; (8)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9)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员数量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1)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2)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4)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多数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一样了,如: (1)太常称太常寺卿; (2)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3)卫尉称卫尉寺卿; (4)太仆称太仆寺卿; (5)廷尉称大理寺卿; (6)宗正称宗正寺卿; (7)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8)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9)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们国内第一个掌管佛教的针对机构。 隋唐启动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1)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2)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3)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4)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5)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除开这点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4、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1)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2)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3)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高的大臣出征时时常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顶级,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又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改变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这当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涵盖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5、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非常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御史府改成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针对的监察机关,又称宪台。从此后面,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每个省份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的说法。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针对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一样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白虎观,这个时候为侍讲之始,有讲郎的说法。记载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翰林院之设,早时间是在唐代,本为各自不同的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这当中的一些。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成翰林供奉,后改成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加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越宰相。 宋代对学士特别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其官员并称馆职,为文臣清要之选。南宋初罢史馆,置国史院与实录院,二者分合不定,中期后并置。辽、金均置国史院。 元置翰林兼国史院,翰林学士兼修国史。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又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7、学官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早的学校叫庠(xi_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 西周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天子的大学叫辟(b_)雍,诸侯的大学叫頖(泮p_n)宫,以师氏掌教武艺,以乐正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掌学之官。 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从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祭酒。博士讲学的地方称太学,博士弟子称太学生,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的说法。郡县也普遍设立学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针对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主官为祭酒。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各置博士。 藏书与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五代,兴盛于宋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创办者为山长。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光绪年间改设学部,每个省份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又称学台。学政为一省教育事业的高长官。 8、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馆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这种类型职官起源自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的说法。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等官。 清代设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处、织染局、御茶膳房、御药房、养心殿造办等处。 9、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的时候,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基本上等同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一样。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又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属官与胥吏 帮助长官处理各自不同的详细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带来一定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详细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还需要请来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自己处理各自不同的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11.试官、加官与赠官 汉代职官制度有规定:职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非常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叫兼。以非常高职务的人兼管很低职务的事叫领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号和增多新的职务的叫加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假节”等称号的,权任更重。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以前加“检校”二字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非常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很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宋代的职是指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荣衔,通称为侍从官。官员以加学士等衔号为荣。如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的学士等衔当时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龙,待制称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宋代的官场风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勋、品、阶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爵 大多数情况下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按照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时间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唯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清代皇后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勋 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早时间是在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大多是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 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高,一命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拥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故此,有的时候,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启动,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具体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阶 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质上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部分官称并无实质上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质上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编辑本段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位、改变,大多数情况下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改变。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zhuǒ):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以上就是申论栏目三府宫斗职位表,三省六部制有多少个宰相人物的详细介绍,备战省考公务员考试的学员可点击右侧资料下载,免费获取百度云网盘资料下载链接(视频课程、电子书教材、历年真题),希望通过这些学习资料能对你公考上岸之路提供帮助,考试!!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