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基层治理是有价值观的,要避免“施舍式治理”。基层治理并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更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项目”实施组合而成的总体。国家投资不是“赋予”,更不是“福利分配”,而是为农村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美好生活的实现,还是要靠群众自己的努力。因此,基层治理尤其要避免“老好人主义”,否则,就是助长“等靠要”心理,基层治理会变得不可持续。
二是基层治理要讲究方法论。基层治理是一个需要讲究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基层干部不应被设置成机械的政策执行者,而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治理者。过去多年的政策惯性是不信任基层干部,很多政策都在想方设法绕开基层干部,比如,各种涉农补贴,“直达”了农户,却同时疏远了基层干群关系;项目制基本上可以实现封闭运转,却也变得和基层干部群众没关系。这容易导致“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基层治理中比较合适的是,所有的政策落实和国家资源投入,都应归结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来。只要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被有效动员起来了,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方法就会被无限创造出来。
三是保持基层治理体制的稳定性。“乡政村治”模式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的治理体制,有其深厚的经验基础。这意味着,基层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要让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非常遗憾的是,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盛行技术治理潮流,以为用一些现代的治理技术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者轻易改变基本的治理单元,也以为这是一种创新。殊不知,基层治理的核心不是事务工作,而是群众工作。但凡是不利于密切干群关系的制度,都需要警惕;而凡是有利于动员群众参与的机制,都要积极支持。
教育改革进行时
6 惩治校园欺凌,只能“以暴制暴”?
近年来,不断有校园欺凌的新闻爆出,引发各界热议,一些地方也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校园欺凌案件依然频发,被欺凌者面对欺凌时往往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有部分校园欺凌事件正出现翻转:近来发生的几起案件是被欺凌者或其家属对施暴者“以暴制暴”,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1.“不处理”成惯常做法
4月17日,一条戳痛人心的视频在微信群中疯传,视频中一名小学生捂着受伤的眼睛瘫坐在地,面部多处血污,行凶者是同校的另一名小学生。
记者采访发现,事发在海南省三亚市一个小学,与以往校园欺凌不同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持刀刺人者长期被被刺学生恐吓、威逼,收取保护费,所以想出这样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无独有偶,另一起由校园欺凌引起的犯罪案件引起更大的舆论唏嘘。5月10日,江西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一名学生家长因孩子受到同学欺凌,竟带着凶器亲自帮孩子教训对方,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亚市教育局在事件发生后的情况通报中称,被刺伤的学生伤情稳定,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半月谈记者从三亚市公安局了解到,因双方都是未满14周岁的低龄学生,其行为也未构成犯罪,警方的意见是“不处理”。
“不处理”基本已成警方对待校园欺凌案件的惯常做法。
2018年以来,海南多市县发生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如白沙县元门乡中心小学1名五年级女生在校期间被打得满身淤青,打人者系同校6名六年级学生,均未满12岁,警方不予处罚;文昌县8名孩子掌掴1名女孩,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未满14周岁的林某等5人不予处罚。
面对种种校园欺凌事件,网友议论纷纷,有称“年少轻狂,一些未满16周岁的少年仗着未成年人保护法无所畏惧,做事做人不分轻重”;更多的网友呼吁“不能因为是未成年,就放任不管”。对于上饶发生的被欺凌者报复行为,网友们唏嘘“两个家庭都毁掉了”……
2.面对欺凌,“束手无策”?
面对不断低龄化、恶性化的校园欺凌事件,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常常显得“束手无策”,原因何在?
海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卢焕雄坦承,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频频曝光,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发展倾向,其残酷性令人震惊,不仅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
为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海南各地相继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文件,提出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预防体系、依法依规处置、构建长效机制等工作任务,收到一定效果。
但面对施暴学生,学校和教师所能采取的教育手段往往令人感觉“无所作为”。“我国教育存在惩戒权缺失和教育矫治不足的问题。”海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邓和军说,法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开除学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批评教育,但是不得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司法部门面对施暴者同样存在惩治难的问题,“重教育,轻惩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惩戒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思路。
海南省政协委员唐龙海说,目前,我国处理学生欺凌行为时对施暴者启动刑事程序的较少,更多的是适用行政处罚,大部分案件采用教育处分、和解、赔礼道歉等方式解决,其实相当于家长“代为受过”,不足以对此现象产生震慑。
3.惩治欺凌 保护和处罚如何平衡
专家普遍认为,有关部门需认真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寻找平衡点。
邓和军指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没有明确界定校园欺凌行为。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但主要是预防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侵害,并没有预防来自于同龄人的侵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包括结伙滋事、拦截殴打他人、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严重不良行为,虽然可能与欺凌行为相关,但不能与欺凌行为相等同。
据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等下发的有关通知中均曾给出了校园欺凌的定义,但这类行政文件给出的概念并非严谨的法律用语,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性,给现实中的校园欺凌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
相关教育和法律专家指出,只有让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长牙齿”,才能真正发挥法律法规的刚性作用。建议尽快在立法层面,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概念,明确校园欺凌案件的启动与认定程序。司法机关也应加大对典型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使各方形成共治合力。
解码城市
7 乐山:何止乐享青山
导读
邛崃山余脉隐入四川盆地西南之处,烟波三江千里奔腾汇流,3000米峨眉自平原拔地而起,孕育出一方人文荟萃、地饶物丰的嘉美郡土,这便是古之嘉州、今之乐山。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当苏东坡的潇洒歌行已收入史册,今天的乐山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乐山,千载之后,展开一幅怎样的乐土长卷?
乐山乐水乐风光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美,美在山水。南宋诗人陆游曾代理嘉州行政长官9个月,写下诗歌百余首,直叹嘉州“江山壮丽诗难敌”。
在与乐山城隔江相望的凌云山麓,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通高71米、历时90年凿成的弥勒大佛临江危坐,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庄严雄伟,形成“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天下奇观,而且顺势缓解了漩涡撞壁的激流,真正护佑一方平安。
天朗气清之时,从乐山城遥望,数十里外一座“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的青山展现眼前,那就是秀甲天下的峨眉山。
峨眉山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以琼花瑶草、异兽珍禽著称,有中国西南地区“古老的植物王国”“天然动物园”的美誉。山上发现的野生动物有3200多种,植物达5000多种。
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文化悠久浓厚,古迹寺庙众多。峨眉山金顶的铜铸镏金十方普贤像高48米,耸入云端,是国内海拔高的露天佛像。山脚下的大佛禅院,则是亚洲大的汉传佛教寺院。
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乐山的壮丽江山。除了峨眉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外,乐山境内还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地质天书”金口河大峡谷等28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7处国家级公园、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构成世界级旅游胜地。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链接失效可以点下面QQ客服咨询相关试看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