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后有什么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事业单位分类后有哪些用?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的事业单位根据社会职能划分为担负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10年前,在事业单位有编制和没有编制完全就是两重天,目前一部分单位,聘请任职制的无编人员也可经过考察提拔为副科级领导了。
经过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面,事业单位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原先的编内人员会不会失去优势?
按照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划分来看看分类改革的方向:
担负行政职能的故将他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者单位直接转为行政机构,待遇基本上相当于公务员;
从事公益服务的保留其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因为是全靠财政吃饭的,待遇应该比公务员略低,好处就是稳定。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步一步改制为企业,这当中有一些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例如大学、医院等,国家会补助一些经费,其余的靠自筹。这一些单位的分化会比较明显,好的月薪30k,差的发不出工资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些不一样的单位之中,差距很大,是否有事业编制,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偏向行政职务的,有编制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发展机会和可能都要远远好于无编制人员。
从事公益服务的,工作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性,有编制的稳定性肯定要大于没有编制的。
而针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就有一定的差别的,有编制或者没有编制,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就不是既然如此那,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力 ,这个就完全看自己了。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路?
主要思路根据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整体设计、分类详细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逐步递次推动,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活力,持续性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本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特别突出的主要观念。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公益分类分为两类。担负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可以或不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
担负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事业单位分为几类?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公益类和
二、按财政供养,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全额、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全额和差额事业编制也是有严格的区别的是分开统计的。随着改革,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将都消失,而差额事业单位除乡镇卫生院外,其他都是渐渐剥离营收职能,机构会越来越少,人员编制都会被压缩
三、根据管理方法,将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和非参公事业单位。参公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人员管理、工资待遇、晋升方法等,都和公务员没有区别,只是为了让用事业编制罢了
按照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单位运转效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需。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对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满足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升专业水平的需。工勤技能岗位指担负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证、技能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事业单位划分三大类别,分别是担负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
1.
担负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是指担负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 这种类型单位一步一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例如城管监察、环境监测、土地监察等。
2.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是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资源配置、不担负公益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 这种类型单位要一步一步转为企业或撤销。 例如研究所,出版社等。
3.
而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是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证的事业单位。 改革后,唯有这种类型单位将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 例如教育局,医疗机构等。
我们国家的事业单位不少,门类也不少。但按资金来源的不一样,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也称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等。
另一类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又称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例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
第三类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总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按行业分类别,总体分为教育、科研、勘察设计、勘探、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农林牧水、交通、气象、地震、海洋、环保、测绘、信息咨询、标准计量、知识产权、进出口商检、城市公用、物资仓储、社会福利、经济监督、机关后勤及其他25个行业类别。
二是按资金的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稳定的常常性收入或收入较少,各项支出都或主要靠国家预算拨款的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一部分稳定的常常性收入,但还没办法抵补本单位的常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稳定的常常性收入,可以抵补本单位的常常性支出的单位)。
三是按性质和特点分类,可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养老院、大学专科院校、中小学校、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疗养院、考试管理中心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院所、广播电视台、报纸、刊物和出版社、城市公用方面的市政管理、房产管理、园林设计等单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方针?
1、既要因事制宜,又要大胆创新;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稳定;既要真真切切维护好职工利益,又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要改变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又要妥善安置好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
2、既要统筹兼顾、仔细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有关政策,又要稳步逐步递次推动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应该参照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办理,通过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事业编分类就是改革完了吗?
不是,事业编分类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启动罢了,人社局先把事业单位进行分类,一类事业单位,二类事业单位,三类事业单位,一类是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二类是部分财政拔款,三类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然后才会进一步改革,有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有可能划入参公事业单位,三类划为企业等。
二类事业单位有什么部门?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在火爆 进行。根据改革统一部署,今年底以前,都事业单位将完成分类改革。
改革详细分三类进行。第一类是行政执法类,根据改革要求,将都转行政或剥离行政职责改公益。在这里前的党政机构改革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已经完美的达成清理,部分并入行政机关,部分剥离行政职责改公益,今后不可以再保留行政类事业机构。执法类事业机构现在没有统一的改革政策,只是在小范围试点改革,下一步预料也会全面铺开改革。第二类是公益类,分公益一类、二类和三类,现在已经在逐步递次推动。第三类是生产经营类,这也是改革的重点。根据改革的要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将都改企。
那么公益类事业机构中,公益一类、二类和三类究竟有什么单位?
1、公益一类涵盖:中小学、聋哑学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考试院、科学教育所、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情报所、体彩中心、福彩中心、疾控中心、疫情防控站、福利院、血战、救助站、乡镇卫生院、法律援助中心、婚姻登记所等。
2、公益二类涵盖:普通高中、高职高专、高校、电大、老年大学,幼儿园、文化宫、公园、体育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公立医院等。
3、公益三类:公证处、殡仪馆、房产交易所、规划院、设计院、招待所、宾馆、出版社、非非时政类报刊、文艺剧团、农场、园艺场、苗圃、城市配套修缮和养护机构等。
公益三类因为基本上没有财政供养,单位运营方法基本上相当于企业,实际上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未来改革转企的重点对象。公益二类属于差额拨款性质,改革按照单位实质上情况分类,总体分三个方向:效益差的,主要职责是公益服务的,剥离收取的费用或经营职责改公益一类;效益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可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的,保持现状;效益很好,主要职责是经营和收取的费用的,剥离公益职责改企业。公益一类基本保持现状,无非是按照职责相近程度进行必要的撤并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