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的诗词,十首感师恩的诗词及意思是什么

尊师重道的诗词?
1、《听颖师弹琴》唐代: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译文: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哀曲。豪放得如风展旗是谁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电掣马挥长剑杀敌擒王。又转成浮云依依柳絮起无根无蒂,没奈何圆天茫茫道路迷宕东宕西。叽叽啾啾分明是烟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绰绰兀立在乔木上百凤朝凰。峭壁悬崖压人来寸步都攀援难上,黑壑深渊崩石下千丈犹轰隆传响。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见上一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可以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肯定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期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3、《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大多数情况下。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答祖择之书》北宋:欧阳修修启。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没办法辱好学者之问,又甚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於人;亦尝有人问者。以不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了解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使者还有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尊崇、尊敬)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於用,果於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压根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可以至,不至则不可以笃信,信不笃则不了解所守,守不固则带来一定畏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迎合、追求当代的潮流),以希禄利为急,至於忘本趋本,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於自用,而莫知其故此,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这里说的志古清楚之士所鲜(稀少),而未有合者,由此也。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当中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终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很多,今皆舍之,远而见及,及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经书),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於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於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译文:欧阳修禀告。秀才派的人已到,承蒙你托他带来书信一封和诗赋两册,告诉我说:“看一看,写得怎么样?”我自己既孤陋寡闻,划不来承蒙爱好学问的人的下问;又因为我少年时卑贱,成年后不可以志,我向来的所作所为,没有值得称誉来获取大家依赖(的地方)。也曾经有人向我请教,因为有了划不来人问的想法,因而压根没有给予答复。足下突然当中寄来书信,因为这个原因惶愧胆怯不清楚说什么好。尽管这样,(你)不远数百里派人亲自找上门来,情意深厚,礼节殷勤,怎敢不答题复。我听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先敬重老师,老师受到敬重,他传授的学问道理才受尊崇;学问处理受到尊崇,学习的人才会深怀敬意;深怀敬意,才会坚守不移;坚守不移,才可以敢于施行;敢于施行,才无所胆怯而不改变操守;(当)夏商周三代衰落(时),学校(也就)被废弃了。到了两汉,尊师之道还可以保存。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求学的人还能坚守老师传授的经学来供自己运用。因为这个原因,汉代的政治、文章及当时的各自不同的措施,后世没有能比得上的,它的因素是很深远的。后世尊师的风气渐渐败坏,目前基本上没有老师了。求学的人不尊重老师,故此,时常自己轻视自己所学的道。轻视自己所学的道,就不可以达到高的境界;不可以达到高的境界,就不可以深信不疑;不可以深信不疑,就不清楚带来一定坚守;所守不稳固,就容易带来一定胆怯,为外物所动摇。因为这样,做学问的人只好随波逐流,追随时俗,把追求利禄作为当务之急,以至于忘本逐末,像水之趋下而不了解回头。以不坚定的信仰,不稳固的心志,抱着并没有透彻了解的这里说的学问,就算敢于带来一定作为,也不清楚通过什么途径去行动,何况还有利禄的引诱,刑罚的威胁在动摇他的意志呢?那就是你所说的立志效法古人,并懂得道的读书人目前太少,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素就在于此。你写的文章,用意很高,卓然独立而不顾世俗的成见,简直要径直达到古人的高度。目前的人像你这样用心的能有哪些?既然如此那,乡下的人能称作你的老师的又有谁呢?交往的朋友中能引发你的议论的又有谁呢?做学问没有老师,所坚持的见解就不专一,议论不广博,就无所发现和阐明,达到一定的深度。你的言论高雅,志趣远大,很好,但是,见解还不专一,议论还是没有精辟,这是你的不够。私下想,你的朋友中能为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很多,目前丰你不找他们,远道找到我,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找自己不够的地方。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故此,我便直说而不敢隐瞒。既然,社会上没有老师,做学问的人就需要(直接)学习经书,学习经书第一要探求它的真意。理解了它真意,自己的心才会踏实坚定。心里踏实,所追求的学问道理就可以纯粹专一,学问道理纯粹专一,既然如此那,心胸就可以充实,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可以光彩绚烂,运用于社会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夏商周三代还有两汉的学术。也不过如此。你忧虑社会上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嫌弃我的愚笨,把我当作同道,故此,才敢说这些。不清楚是不是合你的心意?
5、《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朝: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7.“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只是为确实用和实质上的目标,过分强调纯粹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致使对伦理教育的损害。”-〖德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需要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当成是自己人生的高目标。”-〖德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1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12.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13.为了学生好学,一定要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可以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1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1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十首感师恩的诗词及意思?
1、《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绿野堂建成后面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2、《新竹》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竹子能高于旧竹枝,全凭借老枝的扶持。下一年若再有竹子生出,将会长得跟更挺拔,将这池塘满满紧跟。
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大多数情况下。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是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4、《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不管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清楚为谁辛苦为谁甜?
5、《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持续性的泪方流干。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自己独立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6、《报师恩·俗瑞鹧鸪继重阳韵》【金朝】马钰
弟兄雠解遇风仙。从此和同喜面圆。不习儒风不义手,便遵道教便擎拳。
九玄决救离于地,七祖起升得上天。更对师前当发誓,化人修善结良缘。
7-《报师恩·疏慵》【元代】丘处机
懒看经教懒烧香。兀兀腾腾似醉狂。日月但知生与落是非宁辨短和长。
客来坐上心慵问,饭到唇边口倦张。不是故将形体纵,养成贫病疗无方。
8-《报师恩·赠众道友》【元代】丘处机
神仙缥缈太虚私。世俗无由得见之。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
担家造孽常终日,作福治心只暂时。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慈。
9-《报师恩·为什么不倦写诗词》【元代】王哲
为什么不倦写诗词。这个明因只自知。一笔书开真正觉,三田般过的端慈。
回光返照缘观景,固蒂深根恰及时。密锁玄机牢闭户,唤来便去赴瑶池。
10《报师恩·俗瑞鹧鸪》【元代】王哲
地仙中仙与天仙。认得三田月正圆。自己若能施笑面,那人未肯便兴拳。
撇憢弄脚虚粘地,猛烈回头合上天。若被利名牵绊住,十分失了好因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1、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4、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孔子选择老师的标准?
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塑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教师形象。他相关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师表”。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两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练习。“时习”、“自省”其实就是常说的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点。
为师的进修特点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途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为“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孔子把“乐道”当成是比“不厌”严格的要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这当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云尔”。能如此“乐道”,才可以有不懈的“时习”、深入透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由“不厌”达到“乐道”,由“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自己”上升为忘却得失,操心弟子学业,那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二个内容是“诲人不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诲人不倦”重在以同样的态度教人。这个问题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引导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
孔子觉得,教育学生第一要循循善诱。愤则启之,悱则发之;不愤不启,不悱不法。其次要以身作则。培养德行,言教不如身教。在不少场合孔子常取“予欲无言”的态度,觉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觉得既言就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不言,则要树之榜样,立之以规范。言和不言并重,善诱和身教并行,使教师的主要功能由此大大深化和扩展了。
孔子强调“不倦”的精神,一个方面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忠诚教育事业,另外一个方面又以这样的忠诚的精神充当教育、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这里说的“予欲无言”、“其身正”、“欲罢不可以,既竭吾才”等,正表现出孔子充分利用其诲人的不倦态度影响、激发和培养着学生对的不厌情绪或喜好。
孔子按照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觉得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假设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是发命令,学生也不听从。
孔子还说:“不可以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假设自己不端正,又应该如何能端正别人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荀子·儒效》)
孔子不单单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 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他觉得可以考生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可以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言语。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应该采取“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法。
“言教”在于说理,以提升学生的认识;“不言教”在于示范,实质上详细指导学生的行动。在处理二者关系方面,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教师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一定要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第一不做。
教师所说和所做的完全一样,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学生心里培养威信,教师的榜样才可以发挥作用。孔子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他的学生说:“您假若不说话,那么,我们还有哪些可以传述的呢?”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这里说的“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是非常的重要的一环。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对自己则要努力学习,永没有满足;教师对学生则要勤奋教导,不了解疲倦。
《论语·述而》引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假设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了解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学生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可以学也。”这正是我们学生所很难学到的啊!
《吕氏春秋·尊师》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时,算做好学没有满足,好教而不了解疲倦,大约就这样吧!
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3. 爱护学生,无隐无私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一定要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擅长于了解人,识别人。
孔子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可以不叫勤劳吗?忠于他可以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
学生们以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啥不告诉你们的,那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位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现目前也?”(《论语·子罕》)针对年轻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期望的。这里包含有“弟子没有必要不如师,师没有必要贤于弟子”的发展观点,包含有青年人超越老年人、学生超越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觉得当一种正义事业需人去担当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就算在老师面前也没有必要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确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没有必要对老师谦让,即就是老师也没有必要同他谦让。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特长,并且虚心向他们学习。据《论衡·定贤》载,孔子曾经说过,,颜渊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可以吸取学生们的长处而不要他们的短处,故此,他可以做学生们的老师。
可见持续性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也涵盖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以众人为亲,以众人为师,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品德。
就《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个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形成了一种严肃仔细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
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4.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觉得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擅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吸引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可以”。(《论语·子罕》)
老师擅长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自不同的文献来丰富我多方面的知识,又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这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它像一块磁性很强的吸铁石,把学生紧紧吸在自己的周围,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吸引人的魅力。
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讲究教学原则方式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首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
孟子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觉得当教师是君子的责任,他把国君和教师并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这里说的“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觉得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持续性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影响他人,社会就可以有更多的贤才。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便跟随着来。
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求自得,才可以深入心通,心带来一定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他说:“君子就读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觉得君子的高就读诣要有正确的办法,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并熟悉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并熟悉而不动摇,就可以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故此,君子要自觉地带来一定得。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教师不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途中要起引路人的作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一定要第一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假设自己不可以按仁义道德行事,就可以威信扫地,更不需要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昭昭使人昭昭,今以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还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
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
尊师而重道,爱重而亲仁表现了什么样的家风?
答: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本句为《增广贤文》: 平韵
【注解及出处】
前句见《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后句见《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家风》:
我们要尊敬师长,重视师道;爱护众生,亲近仁德之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