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向太阳的赏欣,《向太阳》艾青主要内容

艾青,向太阳的赏欣?
《向太阳》以1938年4月的武汉为现实背景,从知识分子抒情的的视角,描述出抗战初期群情激昂的社会情绪。该诗设计了两条既平行发展又交叉渗透的抒情线索。一是详细地抒写“我”带着“上一天”的创痛来到这座战斗的城市,在“初升的太阳”下引发了灵魂的震动,激起了对光明的热切憧憬和拯救苦难的强烈责任,愿意为争取光明而不惜“死去”。二是详细地描述了抗战初期的新人新事新风貌,赞美从痛苦、忧郁中焕出现机的山川万物,颂扬在危难中辛勤劳作、慌张战斗的普通军民。这首诗以感情的起伏波动串连丰富的物象与热烈的场景,层次清晰透明地写出了作者心绪的变化,经年沉积的孤寂、哀怨与茫然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冰消雪融,深入透彻地表达了主题。诗的两条线索虚实相生,彼此映衬,太阳意象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是中国人民现实觉醒与未来期望的美好寄托。
作者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一个性的抒情方法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
从第一章《我起来》,作者就摒弃了陈旧的章法,使诗的情境直接地贴合和切入了读者的感觉世界,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得到交流,热忱的诗句有如饱含友情的声音向读者吐诉着。这些发自胸腔的声音,既朴素又带有象征色彩的语言,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第二章《街上》,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他的面前产生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但这一章基调明朗的诗并没有使前面一节诗的沉重感都消失。昨夜的恶梦还不可能忘却。这必须让人想到,灾难重重的人生对诗人的心灵的摧残是何等的深重啊!他就算已经走出个人的恶梦,来到了黎明的街上,但仍感到昨夜的伤口在身上隐隐作痛。在日出以前,他的心情还不可能顿然变得完全明朗起来。因为这个原因在第三章里,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的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的历史。他的沉郁的回忆正说明了一个被帝国主义宰割、遭受了多年屈辱的民族的觉醒和奋起战斗绝非是轻易的事情。艰难绝非只是回忆中的艰难,也是现实的精神负担。第三章《上一天》以真实的份量使读者都感到了历史的创痛沉重的存在。
日出算是一个新的时候代的诞生。第四章写到了日出,这是一章处处闪着阳光的诗。日出唤起了诗人少年时代青春的旅程。他怀着初对世界的热望,在无边的蓝色的海水上曾经看见过很多次美丽的日出。但此刻他看到的日出“比全部的日出更美丽”。因为这是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日出。这美丽的日出,仿佛是他有生以来首次看到的日出。
第五章命名为《太阳之歌》,光辉的太阳,使人类的历史和空间,产生了美丽无比的情况,诗人用浓浓的彩笔为我们画了一轮已经在升起渐渐扩大光圈的有变动感的太阳,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红色的圆体,它是一个蕴含着放射着无限启示的光辉的意象。太阳象征着人类美的形象:伟大的革命和英雄人物,响亮的歌曲,如海洋一样开阔的诗篇,用燃烧的笔画的向日葵……“太阳比一切都美丽”。在这一章里,诗人的心胸,完全袒露向现实的世界和人类理想的境界,使诗的内涵,随着阳光的普照而得到了深远的拓展,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
诗人的忧伤和痛苦,正说明他与危难重重的民族血肉相连,忧伤和痛苦在诗人的心灵里一时没有消失的事实,证实诗人是真诚的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个切真真切切实为理想战斗着的人。诗人意识到他一定要在现实斗争中持续性地突破自己,他的情感世界和创作境界得到新的拓展。《向太阳》故此,能强烈而持久地感动人是因为一个多年为民族命运奔波受难的中国诗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心神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伤口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这才是真挚的浸透了历史的真实感的声音。因为这个原因,《向太阳》这首诗又能给人以史诗的感觉,它不是观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