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儿童医院上班时间,三基创建的典型做法是什么

湖南儿童医院上班时间?
门诊时间:
夏令上午 8:00-12:00 下午14:00-17:30;冬令上午 7:30-11:30 下午13:30-17:00;周末照常。
湖南儿童医院位于湖南长沙市梓园路86号,始建于1987年6月1日,占地面积82亩是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是长沙市医保定点医院是湖南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湖南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南儿童重症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荣获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三基创建的典型做法?
互学共进 固本强基 打造精细化管理品牌
地方与企业加强合作交流,乡镇党委政府学习借鉴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开展乡镇工作精细化管理,逐步递次推动基础工作达标。企业学习借鉴乡镇机关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一、相互学习,强化企地基础工作精细化。乡镇机关本着“转变观念、特别要注意关注细节、精准管理”的观念,组织全员干部专题学习巴颜喀拉乳业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借鉴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把精细化管理、优质服务的做法引进到政府机关各种基础工作中。巴颜喀拉牦牛乳业公司党支部针对企业党建弱化的问题,学习借鉴镇机关党建工作经验,多次邀请镇党委书记详细指导党建工作,介绍党的理论知识。
二、相互服务,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珍秦镇党委、政府真真切切履行服务职能,强化对企业的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积极主动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紧跟法制宣传、维护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安全生产月等内容,每一年集中开展促进企地共建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性强化企地自己建设。企业紧密结合生产实质上,开展“岗位技能评比日”、“党员职工创先争优”联谊活动。
打造“党组织+党员+员工”共促发展的党建品牌
在企业的发展途中,积极探索“党组织+党员+员工”合作模式。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企业科学发展;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立足岗位做奉献;企业员工培养“企兴我荣”主人翁意识,持续性提高综合素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一、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企业生产中党员职工以争做先锋为荣,坚持立足岗位做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生产经营中,在奶质检测、车间作业、产品出装检测等生产工序中将党员贡献精神、责任意识融入到工作中,有力保证了产品质量达标。大力开展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为内容的岗位标兵和岗位能手比拼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做到了生产经营第一线有党员、急难险重第一线有党员。
二、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岗”带动生产发展作用。大力推行“四带三比二联一亮相”举措创建党员示范岗,“四带”即带头学习技能、带头遵章守纪、带头发挥作用、带头高质量服务;“三比”即我和人家比态度、我和人家比效率、我和人家比质量;“二联”即每个党员联系一名普通职工、和一名困难群众;“一亮相”即党员身份在生产车间公开亮相。
强化服务 回馈社会 逐步递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深知现目前获取的成绩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牧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因为这个原因,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不忘企业责任,以建立服务型党支部为载体,大力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服务群众回馈社会。
一、强化社会责任,提高牧民幸福指数。公司党支部联合乡镇党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由公司员工成立的玉树查拉爱心团队Team,于2016年4月,特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和玉树八一医院的专家和医护工作者,为玉树州称多县珍秦镇和清水河镇200名患有肝包虫的牧民做了具体检查,对300多名妇女做了妇科检查,发放了总和是5000多元的药物,真正把服务群众落到了实处。
二、培养感恩意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为了继续坚持企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道路,全面培养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环保意识,坚持生产垃圾根据环保部门相关规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做到零破坏、零污染。同时,公司党支部积极响应乡镇党委的号召,主动参加草原生态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并联同社会爱心人士,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可可西里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责任共担 抓产业发展 充当精准扶贫“帮助器”
一、以发展为导向,带动牧民增收致富。公司坚持以“抓发展依靠群众、促生产回报群众”为导向,找准产业脱贫路径,以持续性吸收公司奶业协会会员的方法,积极鼓励牧民群众加入协会,带动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达到群众增收致富。现在奶业协会已达到2019户,这当中,近90%属于当地牧户,基地的奶牛达5万多头,不仅保证了公司的奶源的充裕和食品的安全,更是形成了奶业协会和牧户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带动牧民扩大就业。近几年来,公司注重吸收大学毕业生、青壮年牧民等劳动力,并开展岗前培训,发展带动周边牧民就业增收,达到村企共同发展。公司先后处理了30多名农牧民就业,每名员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19户贫困职工家庭达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