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怎么写,弟子规家长读后感和建议

《弟子规》读后感怎么写?
弟子规读后感
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不少规则,因为这个原因,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第一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也是为了我们好,故此,不管如何,我们都需要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可以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例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相互尊敬,要和睦,假设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故此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很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严。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需要满足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不然容易被别人“说闲话”。特别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目前什么人都拥有,但有哪些是做到“仁”的?老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可能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清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清楚还不行,还需要学会做。怎么才可以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未必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认为《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很大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大家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若能仔细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下面这些内容就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时启动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这当中涵盖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部分学习方式,不但要仔细学,还需要实践,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较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目前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到是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应该的,有的时候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到是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有点多,常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部分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目前自己既为人孩子,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个方面,作为孩子,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起码做到这些,才可以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外一个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孩子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这当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夯实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大的收益。
此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深,同样也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不够的地方。如有的时候,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的时候,碰见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常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一般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未来能根据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基本的常识。未来,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求 满意才是给我大的欣慰
家长对《弟子规》 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使很难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 ;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 ; 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马上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需要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日间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的时候,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可以。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之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不可以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看《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升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按照宋朝朱熹的《童蒙注意事项》改编,后经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儿童如何做人做事的书籍。《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浅读,使感觉《弟子规》不单单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好考试教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对我们平日工作也具有一定的详细指导意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有一样之处。《弟子规》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导各位考生如何修身养性、尊老爱幼。在平日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从小处开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个人的形象,其实就是常说的维护集体的形象。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与单位同志团结友爱。
《弟子规》所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思想的根。我们学习《弟子规》,目标是要扎好中国文化的根。
弟子规的信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开学初,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一本经典书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详细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算得上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生忠厚家风的好读物。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深的一点,它充分反映出了做人要讲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曾经对电脑游戏十分着迷,只要一撞见鼠标,我就完全沉浸在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与妈妈约定的结束游戏时间一拖再拖,针对这个问题,妈妈大发雷霆,我才不可以已关掉了电脑。现目前,我学习了《弟子规》,想想先大家的教诲,反省我的行为,我感到很的汗颜,做人是应该讲究信用的,信用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假设一个连信用都不讲的人,他又应该如何可以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呢?《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了我之前所作所为的不够,我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以《弟子规》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多一部分精彩的细节,少一部分失信的言行多一部分靓丽的风景,少一部分违约的承诺。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我要把这当中学到的道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100~200字弟子规心得感悟?
《弟子规》感悟
初次背弟子规,只是跟着考生漫无目的的背,经过长时间的翻来复去,把这一段背熟,再背另一段。后来,时间紧了,只给十分钟,就要背十二小句,为了抓紧时间背,我懂得了理解意思,因为一了解意思,大体就背过了。
我很佩服《弟子规》的作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顺顺承’这了了的二十四个字,把“听从父母,”这段长篇大论浓缩成了两句精华,仅24个字,就让我们体会出要听父母,。
虽然作者有“把文章简单化”的本领,但有部分句子讲的也不可以对。“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就不是完全对的。
就算在路上与长辈相见,要下车,下马,等长辈过去了再走,可也用不着百步啊!还有“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死后,是应该悲咽,可用不着三年不与夫妻同居,不吃酒肉吧!
我们要把正确的美德牢牢的记在心里,不能忘了心中,用他们来装点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更美丽,文明。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是我们生活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按照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不少道理,在平日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严。看见了别人有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在这麽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深的。他的意思是:人与人当中,只要是说出口,,就要讲信用,不可以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要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本来不相信,以后也不会相信了。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可以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时,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他又在折纸,她的考生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的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次日,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以为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上一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不少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没有来,她失信了。但是,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然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讲信用的人!”就因为宋庆龄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长大后成为伟人,受到了大家的爱戴。
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很有道理,在这本书中先把孝放在首位然后略带一部分礼仪知识。
我比较喜欢这一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这两句写出了怎样对待父母才是孝。不过,我们目前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什么事都要父母做,连吃饭都要父母喂故此,父母也很疲惫。故此,我们要像古代的人民一样孝敬父母。
除了孝敬父母,弟子规中还写了一部分礼仪。
我喜欢的是: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这三句告诉我们,当长辈站着时小辈不可以自己坐下。长辈坐下时小辈一定要坐下。在长辈面前不要大声呼喊,不出声这也不是件好事。
我从这里才明白之前我做的都是错误的。
以后我要多看弟子规,多学一部分道理!。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我们一定要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疑惑达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只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可以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