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十部乐,舍身救国近义词成语

魏晋南北朝十部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唯有七部乐。十部乐是在 隋朝统一中国后,集中整理了魏晋及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和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来又增为九部乐。唐代继承了隋的九部乐,并在这里基础上增删成十部乐。
隋、唐宫廷设置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目标,一个方面是供统治者娱乐,更加重要的是显示国家强盛。这些乐部於太常寺而不属於教坊,就更说明它们的政治作用大於娱乐作用,礼仪性重於表演性。
凡是宫廷举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为皇帝祝寿,庆丰收举行大宴(即赐酺),为皇后立寺,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乐舞。而每部乐舞的演出制度,如舞者大数、服装、乐人服饰、人员数量、所用乐器,还有哪一部乐采取什么舞曲、歌曲、解曲等,都拥有所规定。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所涵盖的节目,大都是各地的民族民间乐舞,弘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因而保存了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们虽用於宫廷宴享、典礼,却都来自民间。其制定、增删和变迁的情况是这样的:
隋代开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乐,涵盖一、《国伎》;二、《清商伎》(即汉代传统乐舞);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礼华》,汉族面具舞)。
隋炀帝大业(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多了《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乐。并把《清乐》列为第一部,《国伎》改成《西凉伎》。
唐高祖武德(公元618廷626年)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乐制、舞制都依归。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了《礼华》;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成为十部乐,涵盖一、《燕乐》;二、《清乐》;三、《西凉乐》;四、《天竺乐》;五、《高丽乐》;六、《龟兹乐》;七、《安国乐》;八、《疏勒乐》;九、《康国乐》;十、《高昌乐》
舍身救国近义词?
近义词:慷慨就义-为国捐躯
舍身救国
拼音shě shēn jiù guó
为了救国而牺牲生命。
舍(shě shè)
舍 shě(ㄕㄜˇ)
(一)、放弃,不要了: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
(二)、施舍:舍粥。舍药。
身(shēn)
身 shēn(ㄕㄣ)
(一)、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二)、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三)、亲自,自己:自己。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四)、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 fèn )。身败名裂。
(五)、孕,娠:身孕。
(六)、量词,指整套衣服:做了一身儿新衣服。
救(jiù)
救 jiù(ㄐ一ㄡˋ)
(一)、给予帮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救济。救命。救护。救国。救难( nàn )。救灾。救药。救正(补救匡正)。救死扶伤。救困扶危。
(二)、终止:濯以救热。
国(guó)
国(國) guó(ㄍㄨㄛˊ)
(一)、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奉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二)、特指中国的:国产。国货。国粹。国乐( yuè ㄩㄝˋ )。国药。
(三)、姓。
舍身救国的近义词:以身殉国,舍身取义,舍身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