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需检查什么?

时间:2020-07-02来源:护士资格考试课程百度云 作者:华宇执业护士考试 点击: 加载中..
护士资格视频课程
关于“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需检查什么?”的问题,相信很多 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华宇执业护士(护士资格证)考试网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与诊断系统

华宇课件网:热门考试资料发布网站,新课程资源全程持续更新百度云网盘分享。涵盖:


初级会计师 | 中级会计师 | 高级会计师 | 注册会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CMA管理会计师 | 资产评估师 | 经济师 | 审计师 | 证券从业 | 公务员国考 | 公务员省考 | 事业单位编制 | 教师招聘/资格证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考研类课程 | 社会工作者 | 注册消防师 | 会计实操 |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 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 需要新全套资料请选择上面对于科目查看课程

关于“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需检查什么?”的问题,相信很多 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华宇执业护士(护士资格证)考试网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LE细胞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虽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血中可出现LE细胞,但由于在检测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检出率并不高。但在无条件检测自身抗体时仍可继续此细胞的检测。

抗核抗体试验(ANA)

ANA是针对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亚型。根据已在临床上运用的免疫荧光(IF)、对流免疫电泳(CIE)和免疫印迹(IBT)等方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可检出十余种ANA。常规用于临床诊断的有:

IFANA:在荧光下ANA可被分为4型:均质型、斑点型、膜型及核仁型。前3型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出现,其滴度≥1∶64时有诊断意义。IF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所有的免疫学检查中敏感性高,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特异性较差,其他CTD和疾病甚至正常人中均可出现阳性,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滴度特别高,可作为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指标。

抗DNA抗体:该抗体分为天然(双链)DNA(ds-DNA)和变性(单链)DNA(ss-DNA)。以绿蝇短膜虫(Crithidia luciliae)或马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或伊氏椎虫(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在缓解期,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终末期患者亦可阴性。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有学者对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66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50/51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抗ds-DNA抗体,而其他自身免疫病中1/660阳性,显示抗ds-DNA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抗体”,较高滴度的ds-DNA抗体可视为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依据。而ss-DNA抗体缺乏特异性,对诊断无意义。有资料显示抗ds-DNA抗体与肾脏、心脏受累和肾小球瘢痕形成密切相关,而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骨骼的受累无关,但也有资料和实验显示并非如此,有抗ds-DNA抗体者肾脏等脏器损害并非很严重。检测ds-DNA抗体的方法有多种,但稳定、能重复的仅有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又称Farr法。

抗ENA(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抗原从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抗ENA抗体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种抗体,mRNP或U1RNP抗原为七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12-68KD)与U1RNA(U为尿嘧啶核苷酸)结合的复合物;而Sm为同样七种蛋白质与U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复合物;抗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20%——25%,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常和抗ds-DNA抗体伴随出现,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断的参考指标;抗U1RNP抗体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出现,其高效价除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常是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ENA抗体中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密切的有以下4种:

A.抗Sm抗体:Sm抗原中的主要蛋白组分有SmB/B'(28kD、29kD)和SmD(13.5kD),其中抗SmD抗体有特异性,而SmB/B'在抗原序列上与RNP(核糖核蛋白)相近似,抗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阳性率高。免疫印迹(IBT)法检测抗Sm抗体时13.5kD总是与28kD、29kD伴随,而28kD、29kD抗体可单独出现。只有13.5kD与28kD、29kD同时出现时才能确定“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抗体”,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能检测到,有很高的特异性,但仅有不到1/3的患者出现此抗体。较早的研究认为单独出现Sm抗体肾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要比dsDNA抗体轻。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Sm抗体的研究观察到抗Sm(抗SmB/B')、抗ds-DNA抗体与抗心磷脂抗抗体(ACL)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ACL抗体阳性者伴有抗Sm和抗dsDNA抗体的比率要显著高于抗ACL阴性者。抗Sm抗体与光敏感有关,抗Sm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小红斑量要明显低于抗Sm阴性者。还有研究发现抗SmD(抗SmD183-119)抗体与疾病活动相关,急性发病、伴有关节炎、蝶形红斑、嗜睡、浆膜炎和肾炎者其抗Sm抗体滴度特别高,抗体滴度随症状好转而下降。

B.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RNP抗原的主要蛋白组分为U1-70kD、U1-A(32kD)及U1-C(17.5kD)。IBT法检测时29kD、28kD可伴随以上条带同时出现;如果IBT法检测单独出现29kD、28kD时不能简单确定为“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应根据CIE的电泳结果。因此,对各种ENA抗体的检测不应仅用一种方法,而应采用IBT与CIE两种方法。抗RNP抗体出现在30%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该抗体出现一般预示预后较好,肾损害轻。

C.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通常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近亦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用前法检测抗Ro/SS-A抗体阳性率为30%——39%,抗La/SS-B为13%;两种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干燥综合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抗Ro/SS-A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的重要血清学标记 ,与光敏感相关。抗Ro/La抗体更多出现于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SS)和新生儿红斑狼疮(NLE)以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中。Ro蛋白抗原有60kD和52kD 2种,60kD的抗体在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中多见,52kD的抗体多出现于SS中。La蛋白抗原主要是48kD。此两种抗体(或1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出现时多伴有SS。在临床上观察到凡是抗Ro或La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其预后较好;也有报道ANA与抗Ro抗体同时出现易合并血管炎和肾炎,而ANA与抗La抗体、抗RNP抗体同时出现时则临床症状轻微。

皮肤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用直接免疫荧光(DIF)在真皮表皮连接处见到Ig和补体的带状沉积,主要为IgG,其次为IgM、IgA。LBT皮损处阳性率在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盘状红斑狼疮均为90%左右,但正常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50%——70%,而盘状红斑狼疮为阴性。如盘状红斑狼疮的正常皮肤LBT为阳性,则提示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般于前臂伸侧或屈侧正常皮肤处取材,前者阳性率高,后者阳性率低,但因伸侧与阳光接触,有时会有假阳性。如于臀部等皮肤非暴露部位取材其阳性率低,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诊断价值。对那些临床和实验室表现都不特异的病例,非皮损处LBT阳性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诊断信息。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发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颗粒太。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与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有关的实验检查

以下实验检查仅有助于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否活动,了解脏器损害程度,无助于诊断。

血沉:增快,在活动时可>100mm/h,是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的重要指标。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沉又复增快时需与感染区别。

血清蛋白:白蛋白降低,在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很低;γ和α2球蛋白升高,纤维蛋白原、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均可增高;IgG、IgM、IgA及IgE在活动期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IgG为显著。

血清补体:总补体和C1、C3、C4、C2及C9在活动时降低,有时下降程度与病情相一致,尤其是在有肾损害时。但有些先天性补体缺陷的患者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其特点是皮肤损害重而肾损害轻。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IC在活动时升高。由于影响CIC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而目前大都采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其结果不稳定,所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判断的意义不大。

类风湿因子(RF):约1/3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阳性,但滴度不高。RF滴度的高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实验诊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皮肤试验: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阳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试,84%(21/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作皮试,48%(12/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作皮试,92%(23/25)阳性。

毛细血管镜检查: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可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碍,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内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这些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瘀滞和血细胞聚集异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扩张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围的渗出和出血,同时又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血液流变学测定: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为活血化瘀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以上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需检查什么? ”的知识由华宇执业护士(护士资格证)考试网整理,更多医考新闻政策、备考干货请关注华宇执业护士(护士资格证)考试网护士资格考试栏目。后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加油!

护士资格证考试网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医学教育网卫生职称免费资料下载

    电子版资料领取 辅导班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护士资格证考试网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磐)
------分隔线----------------------------

医药卫生考试资料下载

医药卫生职称考试资料

医药卫生考试辅导课程

医药卫生职称考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