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方案大纲,园本课程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方案大纲?
我个人觉得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方案大纲是:遵守幼儿身心特点、以游戏、自由、阳光、自主为追求等。
为什么幼儿园园本课程要选择主题式课程?
幼儿园孩子还小主要以玩游戏为主
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开展主体按照自己的教育观念及自己的需,对课程的目标、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它是是为了小朋友能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以儿童为主题的课程墙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主题墙的设计原则
有人说:“当你走进一所幼儿园,不需要讲解,也没必要交谈,只要关注整个环境,你就可以阅读这当中蕴含着的教育信息和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主题环境以生命。主题墙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主要墙饰之一,能有效的帮幼儿了解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主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促进幼儿积极参加,表达对主题的理解及认识,共同参加布置主题墙、收集资料、制作操作材料;萌发幼儿的探究想法,随着主题墙的持续性丰富,幼儿对主题的认识也在持续性加深。
1、主体性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墙创设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加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在参加途中取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了解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2、效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一定要服从主题内容和需,不可以为创设而创设,要促进幼儿观察与交流,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构建。
3、变动性原则
幼儿园主题墙随着主题的生成持续性变化,不可能“一劳永逸”,它会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持续性发展,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
4、艺术性原则
幼儿园常注重对幼儿的审美熏陶。主题墙的布置也要反映艺术美,在内容布局、色彩地运用、背景的衬托上都要反映审美要素。让幼儿可以发现美,欣赏美,愿意创作美,进一步达到环境育人的环境。
24节气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展方式?
24节气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一定要深入学习和传承24节气文化。幼儿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弘扬节气文化,将24节气融入幼儿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人文素养。
第一要立足幼儿兴趣需求,精选教育资源,教师要提高自己对24节气文化的认识,要了解24节气的文化内涵,借助节气文化设置适宜幼儿参加的实践活动激发其参加热情。
其次,要重视环境浸润作用,打造良好活动氛围。让环境真正成为幼儿感知发现体验的场所。 教师可以在幼儿每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若是早晨来园这个时间段播放二十四节气歌谣;晨间谈话,讲述现目前节气的民间故事; 散步时诱导幼儿观察自然变化是不是同节气,谚语完全一样等等 。
其次,实践活动也是节气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途径。以春分主题活动作为例子,因为春分有竖蛋,吃春菜、放风筝、远足等习俗,故此,在幼儿园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节气文化的魅力。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以‘圆’为主题上一节公开课,麻烦广大帮帮忙~?
我在小学时也有类似的这节美术课,当时是让考生如何在有限的工具内把一张正方形的卡纸剪成圆(详细什么工具不记得了,只记得有直尺和笔)。
后美术老师发布的答案是用直尺和笔在正方形上画对角线找出中心点,然后用笔插在中心点上将正方形旋转起来就形成了圆的圆。那节课至今还印象深入透彻的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本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课程进入恢复改革期,启动由统一化走向多元自主化。1979年教育部颁布了《城市幼儿园工作规定(试行草案)》重新强调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规定保教结合,开展游戏和作业。198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并按照此纲要进行考试教材编写。1983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统编幼儿园考试教材。
随着西方儿童教育理论的涌入,幼儿园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成为需求。1983年“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1984年以常识教育为中心的“幼儿园综合教育”实验,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整体改革的先河。全国各省市地区快速展开了主题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等,形成了各种课程形式并存的格局。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更是从政策方面强调游戏价值、特别要注意关注活动过程、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倡导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注册消防工程师视频网课教程培训班介绍,点击图片试听名师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