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柱钢筋计算公式,钢筋计算规则是按外皮还是中心线

梁板柱钢筋计算公式?
一、柱钢筋
1.柱纵筋
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Lle):假设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需要计算
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
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当中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1)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2)边、角柱锚固长度:
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
2.柱箍筋:
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
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
(1)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
(2)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
(3)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
(4)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可以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二、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
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时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
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
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
二级-四级抗震:max(1.5Hb,500)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
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
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
9.附加吊筋
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当主梁高≤800时,吊筋的视角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的视角为60度。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
三、板钢筋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
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
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不是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
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四、独立基础钢筋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1)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2)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1)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2)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钢筋计算规则?
基础层:筏板基础〈=2023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I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23mm时,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I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I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I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 (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I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一、柱钢筋
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Lle):假设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需要计算
弯折长度:当基础高gt;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
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当中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1)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2)边、角柱锚固长度:
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
2.柱箍筋:
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
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
(1)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
(2)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
(3)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
(4)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可以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二、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lt;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
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时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
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
根数
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
二级-四级抗震:max(1.5Hb,500)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
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
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
9.附加吊筋:
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当主梁高≤800时,吊筋的视角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的视角为60度.
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
三、板钢筋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
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
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不是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
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四、独立基础钢筋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1)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2)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1)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2)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构造柱钢筋计算公式?
构造柱主筋长度计算公式为:柱高-保护层厚度*2+锚固长度。
构造柱的作用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可以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
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很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
柱钢筋根数计算公式?
按照图集16g101柱平面表示方式计算柱钢筋根数的计算公式是,角筋根数加上b边根数加上h边根数就行了
柱配筋面积简单计算公式?
第一求钢筋的面积 按照直径你可以清楚每根钢筋的面积 然后乘以数量 得到钢筋的总面积 用这个数除以柱子的面积 乘以百分之100
计算公式:ρ=A(s)/A。 这个方向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按照受力性质不一样而含义不一样,分别是:1. 受压构件的都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还有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当外侧钢筋配筋率超越1.2%时,根据11G101分两批截断。
说白了就是保证满足1.5Labe后面都就截断,还有就是满足1.5Labe从这点倒20d截断,全部钢筋在同一截面上截断,再次绑扎会在这里区域性形成薄弱点,影响安全,因为这个原因规范规定要分两批截断。大多数情况下是隔一个截断一个,相隔那根钢筋延伸出去一定长度截断,截断点距离不小于1.5倍La(搭接长度)。
柱总配筋率计算公式:
ρ=A(s)/A。 这个方向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点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出现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出现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需要不要。
剪跨比短柱不好的理由及设计中应该采用的措施:
(1)框架的柱端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存在着弯矩M和剪力V,按照柱的剪跨比λ=M/`Vh_o`来确定柱为长柱、短柱和极短柱`h_o`为与弯矩M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2(当柱反弯点在柱高度`H_o`中部时即`H_o`/`h_O`4)称为长柱;1.5λ≤2称为短柱;λ≤1.5称为极短柱。
(2)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外框架内核心筒结构等结构中.因为 设置设备层.层高矮而柱截面大等因素,某些工程中短柱很难不要。
配筋率都差不多的算法,想清楚的面积配筋率就是这个截面内的钢筋面积除以这整个截面的面积ρ=As/bh0。
配筋率,影响构件受力特点的一个参数,指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
【基本含义】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小配筋率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受压构件:都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计算公式】
1.ρ=A(s)/A。 这个方向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按照受力性质不一样而含义不一样,分别是:1. 受压构件的都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还有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小配筋率ρ(min)。小配筋率是按照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很大值。
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时要满足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越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点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出现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出现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需要不要。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都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比率。 这当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对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3》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
柱箍筋加密区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小配箍特点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这当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3已取消fyv≤360N/mm^2的相关规定。)
PKPM框架柱配筋率超筋要看是纵筋配筋率超还是配箍率超,纵筋超是什么工况导致的抗弯超;配箍超看是抗剪不够主要还是形成短柱了。找到因素带能按照因素调整。
在受压构件计算中,假设按轴心受压构件的普通箍筋柱计算时纵向钢筋数量超筋,这时可以增大截面尺寸,也可试着按螺旋箍筋柱进行计算。柱超筋的因素是偏心距大。而偏心距=弯矩/轴力。故此,很明显,柱子受到的轴力越小,偏心距越大。
假设顶层的主梁跨度很大,而刚度又比较小,既然如此那,顶层柱顶会受到很大的弯矩。弯矩很大,又没什么轴力来压住,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顶层的柱子容易超筋了。
可以试着加大与柱子连接的主梁的截面高度,特别是超筋的方向主梁,增大了梁的刚度,梁的变形小,柱子受到的弯矩也就小了。还可以减小梁端弯矩调幅系数。也可通过设置次梁的方式,比如增多与主梁平行的次梁,以此减小有关主梁的受荷面积,也可以有效减小弯矩。
主梁是承重且传递荷载,主梁以柱子为支座。在框架梁结构里,主梁是搁置在框架柱子上,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主梁需考虑抗震。
主梁相交处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主梁担负次梁,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主梁支于柱或墙上。
首层框架柱钢筋计算公式?
纵向钢筋计算方式为1、基础柱子纵向钢筋长度计算:底部为图纸要求的锚固长度+层高,顶部为层高+锚固长度,其余的长度为层高。
纵向钢筋按每一层计算一个钢筋搭接。2、箍筋:基础柱子,根据规范 加密区为1/2柱高,其他的为1/3柱高。箍筋长度为:L=2x(梁高-2x保护层+梁宽-2x保护层)+2x11.9d+8d。
柱子钢筋怎么算?
不一样的柱子钢筋有不一样的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柱纵筋 :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现目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柱箍筋 :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