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概率知识点讲解,强电解质的定义有哪些条件

古典可能性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介绍?
古典可能性一般又叫事前可能性是指当随机事件中各自不同的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产生的次数都可以由演绎或外推法得知,而不需要经过任何统计试验就可以计算各自不同的可能出现结果的可能性。
基本信息
例子掷硬币、掷骰子
性质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性不需要试验
目录
定义
有关古典可能性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即随机情况所能出现的事件是有限的、互不相容的,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相等。比如,抛掷一枚平正的硬币,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是唯一可能产生的两个基本事件,且互不相容。假设我们把产生正面的事件记为E,产生事件E的可能性记为p(E),则:
P(E)=1/(1+1)=1/2
大多数情况下说来,假设在都可能产生的基本事件范围内构成事件A的基本事件有a个,不构成事件A的事件有b个,则产生事件A的可能性为:
P(A)=a/(a+b)
古典可能性举例[1]
比如,同时掷两枚硬币,可能产生正正、反反、正反、反正四种可能的结果,每种可能产生可能性1/4,如表1所示:
同时掷两枚硬币各自不同的可能结果及可能性
事件
可能结果
可能性
1
2
3
4
正正
反反
正反
反正
0.25
0.25
0.25
0.25
古典可能性的特点是很重要的,它能有效的帮我们等碰见试题时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古典可能性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处理古典可能性时,有三种方式帮我们,枚举法:3当试题中的基本事件很少,我们可直接利用枚举法帮我们。
逆向思维:当正面思考分类非常多时,我们可以用逆向解答。
强电解质的定义有什么?
电解质大多数情况下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者的导电能力差别很大。可以觉得强电解质在溶液中都以离子的形态存在,即不存在电解质的“分子”(至少在稀溶液范围内属于这种类型情况)。因为浓度增多时,离子间的静电作使劲增多,使离子淌度下降,当量电导也随着下降。针对弱电解质来说,它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分子,它的电离度很小,故此,离子数目极少,静电作用也很小,可以觉得离子淌度差不多不随浓度而变,因为这个原因当量电导随浓度增多而快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是电离度的很快下降。 以上分类只是指两种极端的情况,实质上体系依然不会这样简单,比如大多数较浓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正、负离子将因静电作用而出现缔合,使有效的离子数减少,促使当量电导下降。 其实,1887年S.A.阿伦尼乌斯发表的电离理论是根据上面说的弱电解质的模型提出的,他觉得电解质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是百分之100电离的。设这个时候的当量电导为Λ0,则任何浓度下的电离度α都可以按照该浓度下测得的当量电导Λ来计算: 以此得出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常数K。电离理论应用于乙酸、氨水等弱电解质时获取很大的成功,但是在用于强电解质时碰见了困难。直到20世纪20年代,P.德拜和L.昂萨格等发展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静电理论,才对电解质溶液的实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按照上面说的强电解质溶液的模型和物质当量的定义,还有溶液的总电导率是正、负离子各自电导率的和这一性质(见离子淌度),可得: Ceq=C+|Z+|=C-|Z-| Λ=(U++U-)F 式中Z+和Z-为正、负离子的价数;C+和C-是正、负离子的浓度;Ceq为当量浓度;U+和U-是正、负离子的离子淌度;F为法拉第常数。假设Λ+和Λ-分别代表1当量正离子和1当量负离子的导电能力,则Λ=Λ++Λ-,Λ+=U+F,Λ-=U-F。 1926~1928年,昂萨格觉得溶液浓度增多时,离子间距离缩短,静电作用提高,他应用静电理论得到在极稀浓度范围内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公式: 式中A为常数,图中也说明了溶液的当量电导与当量浓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这一点与F.W.G.科尔劳施的精确电导测量结果完全满足,甚至昂萨格的电导公式中的常数A也与实验测得的斜率一样,说明在极稀溶液范围内(对盐酸和氯化钾等对称的一价离子电解质来说,在0.01N范围内适用),上面说的强电解质模型是反映实质上的。上式中的Λ0是外推法得到的C→0时的当量电导,基本上等同于无限稀释时的当量电导。这个时候离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可以觉得各自不同的离子是独立移动的,静电力不起作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假设把Λ+=U+F和Λ-=U-F改写成Λ+,0=U+,0F和Λ-,0=U-,0F,式中附加在Λ+和Λ-中的下标0表示它们是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当量电导,于是,不管电解质中对应的离子是什么,U+,0和U-,0都应有自己独立的固定的数值。那就是科尔劳施按照实验提出的无限稀释条件下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在水溶液中都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强碱、部分碱性氧化物、大多数盐类还有强酸酸式根都是强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里都电离成为离子,没有分子存在,故此不存在分子和离子当中的电离平衡。这样的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都电离为离子。如强酸及其酸式根、强碱和大多数盐类是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强弱电解质当中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所说的电解质强弱是按其电离度大小划分的,可以在水中都电离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相反,可以在水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故此已溶解于水的电解质是不是完全电离是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依据。 强电解质是指一般情况下,电离度在百分之30以上的电解质,如强酸及其酸式根、强碱和大多数盐。 因电离常数与温度相关,而与浓度无关,故此,有的时候,还用电离常数来比较酸、碱电离能力的大小。一般觉得某酸或碱的电离常数K(25℃)大于1为强酸或强碱,即强电解质。可见,强弱电解质当中还存在一系列中间状态的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