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系数的计算公式,大吸附量计算

吸附系数的计算公式?
吸附量计算公式为:q=V(C0-C)/m,吸附量是指单位面积的表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容积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的差值,经常会用到的吸附单位有:g/g、g/m2、mol/g。针对指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吸附量的大小由吸附温度和吸附平衡时气体压强(或溶质浓度)决定。
大吸附量怎么算?
吸附量计算公式为:q=V(C0-C)/m,吸附量是指单位面积的表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容积在溶液本体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的差值,经常会用到的吸附单位有:g/g、g/m2、mol/g。
针对指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吸附量的大小由吸附温度和吸附平衡时气体压强(或溶质浓度)决定。
吸附常数?
瓦斯作为一种吸附质,在一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压力关系很好地满足朗格缪尔方程: X=a*b*P/(1+b*P) 式中: X—压力p下的煤的可燃质吸附瓦斯量,cm3/g•r; P—瓦斯压力,MPa; a—吸附常数,当p→∞时,即为煤的可燃质饱和吸附量cm3/g•r; b—吸附常数, MPa-1。 常数a、b即为煤的吸附常数,决定着煤样在不一样压力下吸附瓦斯量的多少,因为这个原因煤的瓦斯吸附常数是衡量煤吸附瓦斯能力大小的指标。a值的物理意义是当瓦斯压力趋向无穷大时,煤的可燃质极限瓦斯吸附量。 不一样煤层吸附常数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实验测定a,b值来确定
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如何衡量,吸附容量与什么原因相关?
答: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以静吸附容量和动吸附容量来表示。静吸附容量是在一定温度和被吸组分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吸附剂达到吸附平衡时所能吸附物质的非常多,即吸附剂所能达到的大的吸附量(平衡值)与吸附剂量之比。
动吸附容量是吸附剂到达“转效点”时的吸附量(用吸附器内单位吸附剂的平均吸附量来表示)。一般以“转效时间”来计算,即从流体启动接触吸附剂层到“转效点”时间。“转效点”是流体流出吸附剂层时被吸组分浓度明显增多的点。因为气体(或液体)连续流过吸附剂表面,吸附剂没有达到饱和(吸附量没有达到大值)就已流走,故动吸附容量小于静吸附容量,大多数情况下取静吸附容量的百分之40~百分之60。设计时用动吸附容量。
影响吸附容量的原因有点多,主要有:
1)吸附过程的温度和被吸组分的分压力。在一样的被吸组分的分压力(或者说浓度)下,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在一样的温度下,吸附容量随被吸组分分压力(或浓度)的增多而增多。但它有一个限度,在分压力增多到相对的程度以后,吸附容量就差不多与分压力无关了。由此可见,应该做到尽量降低吸附过程的温度,以提升吸附效果。
2)气体(或液体)的流速。流速越高,吸附效果越差。动吸附容量降低是因为气体(或液体)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短。流速低一部分吸附效果很好。但流速设计得太低,所需吸附器的体积就要很大。故此,要选定一个比较适合的流速值(设计时有经验数据可取)。
3)吸附剂的再生完善程度。再生解吸越彻底,吸附容量就越大,反之越小。再生完善程度与再生温度(或压力)、再生气体中被吸组分浓度相关。
4)吸附剂厚度。因为吸附过程是分层进行的,故与吸附剂层厚度(吸附区长度)相关。吸附剂层不可以过薄,太薄时因接触时间短,来不及吸附,就算吸附剂层截面积再大也是无用的。吸附剂层厚,吸附效果好。比如,硅胶在压力为0.6MPa、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00×10-6、温度为-110~-120℃、流速为1L/(min·cm2)时,每克硅胶对二氧化碳具有很大的吸附容量,约为25~50mL/g。设计时,取为28mL/g,出口气流中二氧化碳含量小于2×10-6。硅胶对乙炔的动吸附容量,国内常取用4.5L/kg或2.63g/kg(硅胶)。
吸附量与浓度的关系?
一定温度下成正比的线性关系,浓度越大,吸附量越大。
什么是吸附平衡常数?
θ=ap/:q就是实质上吸附量qm—吸附剂表面全部吸附点均被吸附质覆盖时的吸附量,要求吸附平衡常数,需做一系列的吸附实验;(1+ap)A-K1-A1(吸附过程)A1-K2-A(脱附过程)a就是你要的吸附平衡常数,可以是气体压力Pa也可是液体浓度mol/。a是吸附过程的平衡常数除以脱附过程的平衡常数,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dm3θ是吸附百分率;qm式中,即a=K1/K2这是langmuir公式,就是针对不一样浓度的被吸附物得出的数据。p为吸附分子的浓度:θ=q/一个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