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保障率怎么算出来的
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付现所得税)/现金利息支出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付现所得税再除以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是现金利息支出的多少倍,更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用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存在一个问题,它是基于EBIT的。但在计算EBIT时,非现金项目折旧和摊销已经被减去,因而EBIT并不能真正度量可用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有多少。
由于利息多数情况下是对债权人的现金流出,所以可以定义一个现金对利息的保障倍数(cash coverage ratio)
扩展资料: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
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什么是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公式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为利息费用的倍数。它比收益基础的利息保障倍数更可靠,因为实际用以支付利息的是现金,而非收益。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的分析说明
该比率表明1元的利息费用有多少倍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作保障。
该比率比以收益为基础的利息保障倍数更可靠。
保障率怎么算?
应该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率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物资保证率=(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净额+预付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货币资金中白条抵库金额-预付购买固定资产投资款项)/(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中长期贷款)*100%
贷款质量(loan quality),是指贷款资产专的优劣程度。
它包含三重意义:
一是反映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大小,即商业银行收回贷款资产本金的可能性程度;
二是反映贷款资产的合法合规性,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经营贷款业务活动有无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贷款资产的效益性,着重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贷款资产的增值和盈利能力。这三重属意义的有机统一,构成贷款质量概念的完整内涵。
利息中倍率是什么意思?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支出,这里所说的“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也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指的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所获得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例。它是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例数值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负债的利率越高,借入资本所获得收益少于利息费用的风险也就越大,这种经营风险的程度可以用该指标加以衡量。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根据他的计算公式可知该指标在计算中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以上企业所得税前利润,二是企业的利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