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区别

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1)、课例由什么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背景与主题
背景与主题是课例的第一要素。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一般的听课评课时常对一节课从各个的视角提出各自不同的改进意见。课例研究依然不会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处理不少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那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好从课例的试题就可以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清楚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了解课例想处理什么问题。
主题从哪里来、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个问题就需交代该课例出现的背景。比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观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为这个原因课堂情境的描述是一定不可以缺少的,但这不基本上相当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课例的描述不可以杜撰,它来源自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经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唯有这样才可以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的时候,为了隐藏在整体中,却又能一眼看出来与研究主题密切有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以做一定程度上剪裁(如用省略号略去一部分无关,语、删去一部分口头禅等)。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用作者讲述的方式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涵盖作者自己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紧跟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为这个原因在课例描述中肯定包含着提出的问题,还有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出现这个课例的途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清楚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不然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了解出现这个“好课”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具有更多的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处理了,有的没有处理,但都可以呈现出来。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部分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空间。针对研究途中提出的各自不同的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好问题的线索可以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具有更多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其实并非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还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多一部分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样的诠释肯定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要夸大和跳得太高,不然极易沦落成为空谈,让课例前面是详细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大多数情况下理论的表达一些肤浅的看法,浮于表面,完全没有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不少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其实就是交代针对课例研究中不一样阶段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涵盖课堂教学为什么如此改进等的因素,其实就是常说的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释可以选择多个的视角解读、尽量回归教学的基本方面而不要脱离课堂教学。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取得了什么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一部分概括和提炼。这些“研究成分”让课例不只是对研究一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上面说的划分并不是严格,其实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点,只不过在这当中某一个方面更为突出。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特点,区别,步骤,方式,写论文用?
简单的用白话说, 案例分析是感性的,它是通过实质上事例,分析问题、通过情况看实质,再处理问题、得到推广到其他案例上后的大多数情况下处理方式。通过特殊事例寻找共同性,来下结论。它的特点是与实质上相结合,可操作性大。但逻辑上不够严谨,理论支持不够。 实证研究是理性的,它是通过反复实验、论证,得到结论。它的特点是逻辑严谨。但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脱离实质上,可操作性比着案例分析来的小。 大多数情况下来说需两种方式相结合来分析问题,这样可以通过理论框架得到理论支持,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详细教育情境的描述,或通过对某一教学情境的描述或录像回放,引导教师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式。 案例分析是专业技术学习和业务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途中,对一部分典型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升教学的有效方式。 "实证研究" 英文对照 empirical research; empirical study;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点。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一定要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其实,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大多数情况下结论,并且要求这样的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按照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式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非常多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很小一部分到大多数情况下,归纳出事物的实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实证性研究的出现: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出现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情况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取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情况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研究方式涵盖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及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就叫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加观察与非参加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途中了解对象情况的方式。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法。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可能做到通过简单、优美的句子去直击要点。)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自不同的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式。 (问卷测试,操作测验和投射测验)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以此研终心理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方式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标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式称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