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华中科技大学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第五轮学科评估没有发布。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A一以上学科共14个。这当中A十学科4个,即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级学科3个。即新闻传播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木,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华中科技大学实力很强大。
谁有华中科技大学的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 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学校现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省部级重点学科37个。学校占地7000余亩,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率达百分之90以上,被誉为“森林中的大学”。学校为师生员工提供了一流的后勤服务,高性能的互联网服务还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同世界上的1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一年有百余名世界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访问、讲学。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开展“人才强校”战略,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持续性集聚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Team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推行全员聘请任职制为契机,建立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现在,学校有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这当中,院士1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取得者6人,省级“教学名师”奖取得者7人,长江学者45人,杰出青年基金取得者27人,2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5名青年学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全面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质量工程,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开展“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了根据信息、机械、土建环、电气、医学、管理、人文等学科大类的课程体系;逐步递次推动了学分制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13个大学生创新基地。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10多项教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7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26种优秀考试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考试教材。学校拥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医学院在全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评估中取得优秀,并申报八年制医学教育取得批准。学校的大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种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 ,学校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高奖索尼杯, ,学校大学生又取得一等奖12个,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取得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学校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等级和总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作为在全国第一个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建立有国家级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享誉海内外的人文讲座至今已举行1200余期。除开这点华中科技大学还通过举行科技节、文化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打造了浓郁的育人氛围。近几年来,学校的社会影响持续性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都。华中科技大学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努力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实力。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学校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资源,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构建高水平、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引力研究、移植医学、环境与健康、国防科技等11个科技创新平台还有“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进入了全面建设。根据“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方针,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以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层、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层、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联合实验室为重点的技术开发层等三个层次纵向部署的科技创新体系。现在,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依托单位的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投入了全面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重要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准立项。学校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30个省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络在线合作研究中心和4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近几年来,学校取得的科研经费数逐年上升,学校被《SCI》、《EI》和《ISTP》收录论文的数量均进入了全国高校前十名。华中科技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奉献求发展”,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拓展办学空间,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通过逐步递次推动“两湖两广、江河海港云贵”横向合作战略,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现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七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学校坚持学研产相结合,以知识、技术创新与推广为己任,形成了一批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群。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学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学校探索出的“四级跳”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模式在全国高校出现了很大影响力。胡锦涛、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考察学校科技产业成果时,给予了充分肯定。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医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型磁共振装置、X刀装置等一大批现代化诊疗设备,在器官移植、心血管内外科、血液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气蓬勃的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在向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努力谱写更辉煌的新篇章。
华中科技大学 在湖北招生人员数量是多少?
2023华中科技大学招生计划每个省份市是不一样的。比如,2023华中科技大学在上海的招生计划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5月26日,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织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工学院。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人才才的现实需,1952年1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按照中央有关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指示,决定在武汉成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集中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系都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还有这些院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作为建校基础,开启高起点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之路。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建设高等学校。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为德中双方1907年在上海创办、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考虑中部地区人口很多,医疗救治条件落后,1950年2月,中央作出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整体内迁武汉的决定。1951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织建设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校渐渐从单一的医学院发展为一所综合性的医科大学。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前身是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新中国成立伊始,急需一大批城市建设专业人才才,1952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以中南地区六所工程学校的土木市政专业为基础,选址武昌马房山,合并组织建设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1月,学校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城市建设高等学校。历经时代变迁,伴随对城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回归理性,1981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东湖马鞍山麓新址新建,组织建设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原三所学校既传承了百年老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又反映了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红色基因,历经中国高等教育战线的两次大调整,见证了中国高教事业的两次大发展,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1.华中科技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 5月26日合并成立。
2.原华中理工学院于1953年10月15日,在武昌建校。当时新中国启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非常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精神,中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建立华中理工学院。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的机械系都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还有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合并组成是一所机电型的工科院校,8个本科专业,教师314人,在学校念书学生2639人。
以上就是对华中科技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华中科技大学介绍的详细介绍,点击博客网站社会工作者,了解更多社会工作者考试报名条件及考试报名时间等考情信息,社会工作者考试资料点击下方百度云网盘可免费下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