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三献礼仪,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高吗

祭祀祖先,三献礼仪?
“三献礼”习俗源自于莆田市文峰天后宫妈祖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后,春秋二祭的礼制。
仪式在宫门前拜亭广场举行,整个过程35分钟,其仪注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仪式所需的有关制品,严格规范,遵从古制,满足礼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
仪式规范完整,古朴典雅,场面壮观,严肃庄重,溶道教、佛教和民间民俗活动为一体,富有礼俗文化内涵。 1月,《文峰天后宫三献礼》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布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一、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祀祖先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祀祖先活动.
二、祭祀祖先者恭临殿前:祭祀祖先团选一名代表为主祭人,带着我们全体陪祭人员列队进入祭祀祖先区。
三、家族祭祀祖先典礼启动。我们全体肃立(全部祭祀祖先人员向前跨半步,脱帽、鞠躬、肃立)。主祭人一人换装。(主持穿红色唐装、礼宾穿深蓝色唐装、主祭者穿红色唐装)
四、祭祀
(一)奏乐乐队奏“家族乐曲”。
(二)鸣炮 (鸣炮二十一响,代表高礼节)。
(三)击鼓(击鼓十一响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族人” )。
(四)鸣钟(鸣钟十响代表“全世界同宗族人”)。
(五)拂尘 (由执事拂尘)。
(六)上香(由四名礼宾带着众祭祀祖先者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
(七)行三献礼(礼宾先生行礼、乐工奏乐)。
通赞:向祭者班齐,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引赞:就位。
通赞: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
通赞:参神。
引赞: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进鱼米。
引赞: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初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
通赞:读祝文。
引赞:诣香案前,跪。
通赞:读祝文。
陪通赞:叩首、起、复位。
礼通赞:行亚献,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终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撤馔(这个时候,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时食回来,放在院中香案上,揖、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点茶(这个时候,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点,贡在神案两旁,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告礼成。
引赞:礼成。
通赞:辞神。
陪通:跪、叩首、起。
通赞:执祝生捧祝,执爵生捧爵,执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
焚祝文(主祭者焚祝,并奠酒)。
引赞:各移燎位(这个时候,祝文捧在贡桌上,将祝文放在香炉上,用黄钱、香烛、酒礼,鸣炮)焚祝。
通赞:望燎,送神。
五、祭祀祖先仪式结束,游宫启动。
公馆清明祭祀祖先三献礼仪(注解)
▲击鼓奏乐~~!
注:大锣、长号、小呐、二弦齐奏。
▲执事者就位,主祭者就位,陪祭者亦各就位。
注:执事者,即司祭工作人员,到案前或摆放祭品的左右两侧站立;主祭者,即顶祭人员大多数情况下为3-5人,到前排站立;其余称陪祭者在主祭者后排站立。
▲致盥洗所盥洗,执事者亦盥洗。
注:先是主祭者去洗干净手、擦干;然后是执事者去洗。
▲复位,序立。
注:主祭者、执事者洗完手后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
▲诣香案前跪。
注:主祭者到香案前跪下。
▲奉香,进香。降酒,进酒。
注:执事者将点燃的香分别给主祭者,主祭者接香拜三拜后交执事者插到香炉;主祭者双手执壶将酒倒入执事者预先放置的空酒杯中,执事者将酒端到案上摆放的酒杯中。
▲叩首,兴。 注:主祭者磕头后,站起来。
▲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
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
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
▲复位。 注:拜完后站起来后退一步。
■行初献礼
▲诣(皇清显考某某)之神位前跪。
注:到神位前跪下。
▲初献酒、进酒。
注:与前面同。
▲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
注:喊到某物执事者就双手触摸一下该物品,然后向案前唱喏拜一下。献食的食念si,即饭也;馔金菜南粉等菜;牲仪,鸡鹅鱼等;刚鬣,猪;柔毛,羊。
▲叩首,兴,复位。
■行读祝礼
▲读祝者诣读祝位跪,皆跪。
注:宣读祭文的人到主祭者右前方跪下,其余人员跟着跪下。
▲喧祝文,乐止。 注:大锣、长号、小呐、二弦等停止吹奏,读祭文。读完祭文后 行亚献礼。亚,第二次。
■行亚献礼
▲诣某某神位前跪
▲亚献酒,进酒。
▲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
▲叩首,兴,复位。
■行三献礼
▲诣某某神位前跪
▲三献酒,进酒。
▲献箸,献食,献馔,献牲仪,献羹盐,献刚鬣柔毛。
▲叩首,兴,复位。 注:以上三献礼仪程结束。马上行侑食礼,侑,劝也。
■行侑食礼
▲诣侑食位跪。
▲提壶满酌酒,举箸侑食。
注:主祭者执酒壶向执事者提供的酒杯中斟满酒,然后双手握一双筷子分别点一下执事者端来的饭、菜,执事者将酒倒入案上酒杯中,饭菜放回案上。
▲献山茗,献果品,献祝文,献财宝。
注:山茗,茶也;财宝,金银也。主祭者每人接过祭文拜三拜后交执事者,每人拿几只金银拜三拜后交执事者。执事者将祭文摊开铺在金银上面,稍后一起焚烧。
▲叩首,兴。
▲焚祝文,化财宝。
注:焚烧祭文和金银,一定要点燃后面才可以启动烧炮。
▲诣望燎所望燎,燎毕。复位。
注:各位考生一起到烧金银的地方看,大多数情况下是主祭者分别端一杯酒圈洒在燃烧的金银上。后面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立。
▲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兴;
跪,叩首,叩首,六叩首,兴;
跪,叩首,叩首,九叩首,兴。
▲鞠躬礼毕。
注:至此,全部仪式结束。各位考生站立好鞠一个躬。
▲执事者撤馔。
注:执事者收拾祭拜的物品
鸣炮奏乐,在上香献酒,马上参神,在四叩首,一献牲(猪肉),二献德禽(鸡)三献鲜尾(鱼)侑食,在辞神,四叩首,三鞠躬,礼毕鸣炮奏乐。大约就神这个走法,中间还有不少细节就不一一细说了。
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
自然的力量浩瀚而磅礴,就算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也总显得无能为力,故此,古人针对天神的敬畏也比现代人虔诚的多。
天雷、暴雨、洪水、干旱等等这些自然灾害针对农耕社会的普罗大众来说自然而,然的想到的就是天神的发怒。
而古代帝王想要更稳定的控制民众经常会用到的方式一般为天命神授,作为天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与天地沟通的桥梁,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就责无旁贷了。
故此,才会有左传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而确切的说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战争本身。
因为古代信息传递的不便利性,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备考这个时间段,甚至在战场之上,假设完全依靠统帅的个人指挥艺术想要把控掌握战争的节奏依然不会现实。故此,师出有名可能比统帅本身的个人魅力更有效。
故而在发起一场战争以前要先征求上天的指示,然后说明为什么打仗才可以更好的指挥军队。
而以牧野之战为背景的封神演义就是好的佐证。
发起挑战的周武王并没有提父皇被杀,滥杀奴隶针对商纣王来说也不过是人品问题(奴隶在当时并没有人权),而大的问题就是-祭祀没办好。
不管是手下无兵也好或者其他因素也罢,纣王派出奴隶大军迎战与牧野,师出无名的奴隶大军自然不好指挥,而结果就是“倒戈”。
此消彼长,商纣王个人能力再大也无力转变整个局面,故此,看似强大的商王朝才会被西伯侯所灭。
历史事件中有不少趣味性在于,不少现代人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唯有放到详细的历史环境中才可以明白,一部分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的可能出现的是决定性的。
天命神授让奴隶们更好的服从,给权力阶层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变成一种双刃剑。
这样的影响力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奴隶制社会,而各自不同的神话故事也贯穿了整个奴隶体系。
这当然不是巧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在历代王朝的统治途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一、通过确立合法性信仰、维持统治的有效性建构统治的合法性;二、通过维持统治阶层的等级次序、控制社会精英与民众,开展社会整合。在当代社会,虽然古代国家祭祀发挥政治功能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但那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潜意识力量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影响仍在延绵。
一、中国人自古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便是祀祖的滥觞,从此以后,历代的帝王,都重视对祖宗的祭祀。供奉食物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取的方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宗教信仰而不一样,但祭拜先祖的意义反而一样的,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仔细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运用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和保护。
二、祭祀祖先的意义是
善尽孝道,儒家视“祖先崇拜”为“孝道”之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中庸》十九章)。祭祀祖先的基本含意是要后代子孙针对死去长辈尽孝,孝顺的表达除了在生前的奉养,亦涵盖死后的祭祀,从安葬启动,安葬后面继续祭祀,以表达子孙对长辈的敬意与孝心;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的慎重态度,在死亡时谨严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孝道的表达从临终的安葬到死后的祭拜,对儒家或中华文化传统来说,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维护宗族是祭祀祖先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提高族系的血脉联系,保持家庭的身份,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使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保持完整与永久的仪式。祭祀祖先活动间接促使后代子孙紧密团结,形成互助的宗亲,并对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藉以维护宗族,让同一血脉、姓氏的人因为这个原因更团结互助;安家固邦:就治国来说,古代封建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礼记》将祭祀祖先默认为治国之本,《论语》人若能行孝道、祭祀祖先之礼则治国之道就好像显明在手掌之上。
三、祭祀祖先的起源与演变:
祭祀祖先的来源:我们国内先人在夏、商时代,在信仰天(上帝)和神示之外(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伊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尚书•太甲》)也已相信人的灵魂。说文上说:“人所归为鬼”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故古人称死人为归人。礼运上说:“形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可见古人除了相信人灵魂外,还相信在今生后,还有另一个世界,人死后面,灵魂就归到那里去(人死后面有某种形式的存在是一切宗教信仰的基本前提)。这些死后的灵魂和生人能相互感通。他们如同其他神祗一样,对自己的子孙有施福降祸的能力。《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上说:“念兹皇祖,陟降庭上,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故人为敬礼祖先,求其施福避祸,供奉祭献,这是祭祀祖先的由来。从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先大家把自己的祖先神化了,即有施福降祸的能力。
祭祀祖先风俗远可以追溯至三千八百多年前。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商朝明“示”表祖先,“示者,乃是殷人先公先王之通称。”《殷卜辞中先公先王续考》:“商人以大乙、大甲、祖乙为三示是先王亦称示矣。”祖的本义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原始时是像,商代用木牌位,叫“示”;周叫“主”。殷人把天当成自己的祖先,周代人把祭天和祭祀祖先平等看待。《祭法》第二十三章有这样的记载,“宗祀父于明堂以配上帝”和“配天必以始祖,配帝必以父”。觉得祭天和祭祀祖先都表达出不忘本地报答恩情的意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故此,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 郊特性》)当时人把上帝称为“天”,周王又自命为天子,更将会针对上天的崇拜与宗法的制度相互结合,以天为人的祖先。渐渐地,祭天与祭祀祖先便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而占卜、问卦更与它们紧密结连,然后发展成自然崇拜及鬼神崇拜。
四、 从祭祀祖先的目标及价值看祭祀祖先
一) 祭祀祖先的目标: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佩、感恩之情。
1)《礼记•郊特性》中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荀子•礼论》和《史记•礼书》中都说“先祖者,类之本也”;因为这个原因,天地是万物的本源,先祖是人之源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天地提供的资源和借鉴祖先的榜样及经验,人类为了不忘自己的“本”而祭祀祖先,而且后代子孙为了表达对祖先开创之功的感激之情和不忘祖先对人类做出的巨大奉献而祭祀祖先;故此祭祀祖先便成了大家表达尊敬和感恩祖先的重要方法。
荀子在谈到祭祀祖先时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可见,祭祀祖先的主要目标不是向祖先祈福免祸的活动,而是为了表达子孙报本思亲之情;而且,《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既然,“人”是万物之灵,因为这个原因,“人”去世后是值得生人对之示以尊敬之情的。正如【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又如孔子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故此子孙后代隆重的举行祭祀祖先仪式是表达对祖先的思慕之情,用现代的名词来说,祭祀祖先就是人道行为。因为这个原因,祭祀祖先是中国的血源亲情在文化方面的表达,对死者的祭祀是血源性的,文化性的,伦理性的。
2)因“天生蒸民”(《诗经•大雅•蒸民》)、“天之生此民也”(《孟子》),故此人类同出一源,从这个的视角上说,英烈人物也是人类的先辈,只不过因为人类的发展而没办法追查这些英烈人物的后代子孙详细是哪“祖”哪“宗”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祭祀同样表达了大家对他们的功德的感恩与怀念。
因《礼记•法祭》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事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 …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初,大家祭祀伟大而又功绩的古代人物,不是觉得他们可以赏善惩恶,而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对人生命的保护付出了努力和做出了巨大奉献;冯友兰曾经说过,:“行祭礼并非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故此,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故此大家祭祀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敬佩还有追念和感恩之情。
二)伦理性价值:
1)善尽孝道:儒家视“祖先崇拜”为“孝道”之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致也。”(【中庸】十九章) 。祭祀祖先的基本含意是要后代子孙针对死去长辈尽孝,孝顺的表达除了在生前的奉养,亦涵盖死后的祭祀,以表达子孙对长辈的敬意与孝心。由孔子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丧葬祭祀之礼本身即是孝道的一环是孝思的反映。
2)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的慎重态度,在死亡时谨严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孝道的表达从死后的安葬到死后的祭拜,对儒家或中华文化传统来说,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3)维护宗族:祭祀祖先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提高族系的血脉联系,保持家庭的完整与永久的仪式。祭祀祖先活动间接促使后代子孙紧密团结,形成互助的宗亲,并对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认同感与向心力,藉以维护宗族,让同一血脉、姓氏的人因为这个原因更团结互助。藉祭祀使人在子孙中取得不朽,令家族和子孙因血缘关系而追念不忘。
4)安家固邦:就治国来说,古代封建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礼记】将祭祀祖先默认为治国之本,【论语】人若能行孝道、祭祀祖先之礼则治国之道就好像显明在手掌之上。因为这个原因鼓励全国上下都当孝顺,使家庭、社会、国家安定夯实。因为这个原因祭祀祖先发挥了加强家族意识、整合社会的功能。
无可否认,儒家祭祀祖先的幅度不是纯粹伦理性的,因为它多少也带有一点宗教色彩。但是只要我们深入透彻的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宗教色彩与基督信仰依然不会矛盾。而是可以调和的,因为祭祀祖先与基督信仰的冲突是“多神思想”和“一神思想”的冲突,比如:中国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甚至相信人死后可以降祸或赐福,但是,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人相信皇天上帝是宇宙间大的神,任何别的神都是由他所创造,属他所领导,“文王既没,在帝左右”。如此,它就与基督信仰有了切合点,因为基督信仰同样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不灭的,而且,活人可以选择圣人(在世有德之人,升天的人)作为自己的中保,为自己转求天主,而且每个圣人都拥有其职责,如维亚内是本堂主保,安东尼是寻物主保等。
二)祭祀祖先的社会功能:
⑴祭祀祖先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乍给人的印象,祭祀祖先是一种民间信仰是对祖先灵魂不死的种种祭拜,但认真研究,祭祀祖先的文化含量非常大。如为了安葬祖先、慰藉生者,必举行葬礼,留下不少墓葬和随葬品,这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供养祖先,要修家庙、建祠堂,以此留下不少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在祭祀祖先活动中,留下不少祭文,事后又修家谱、编族谱,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形成一门学问-“谱系学”。至于祭祀祖先活动所留下的礼器、乐器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所用的音乐、舞蹈,正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这句话说的就是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非常的重要
古代的“先考”是对什么的尊称?
一、先父/先母
先:尊称去世的人。如,先人、先烈。故此,通俗一点也可称为过去的父母为先父,先母。这样的称呼普通人用得非常多
二、先考/先妣
考:已故的父亲。生曰父,死曰考。
妣:已故的母亲。
先考:自己称去世的父亲叫先考。
先妣:自己称去世的母亲叫先妣。
有一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说就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对比先父先母更文言一部分。
三、皇考/皇妣
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此称谓自宋徽宗始专用于皇家,老百姓不可以使用。在这里以前老百姓亦可用。
如以下文中有记载:
《礼记·曲礼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
《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
《南史·宋纪上·武帝》:“皇考翘,字显宗,郡功曹。”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阡。”
《日下尊闻录·西峰秀色》:“﹝高宗纯皇帝﹞诗注:‘是地轩爽明敞,户对西山,皇考爱居此。’”
《清史稿·世祖纪二》:“皇考宾天,朕止六岁。”
以上就祭祖三献礼仪,祭祀在古代国家的地位高吗的详细介绍,更多司法考试报名及考试时间资讯,司法考试资料下载点击下方百度云网盘下载,网课报名助你学习更高效,考试!!加油!!!

>>司法考试培训班视频课程,听名师讲解,高效学习快速通过<<
司法考试复习资料下载
华宇考试网司法考试免费资料百度云网盘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