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么写,负荆请罪的荆字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怎么写?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第一夺取荆、益作为按照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着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以此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本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 ),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严,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荆字是什么意思?
荆 jīng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又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 姓。
文言文怎么写啊!顺便告诉我一下翻译好吗?
庚亮、庚翼都想“灭胡平蜀”,都清楚“胡强蜀弱”,但是,他们都不肯先易后难,结果都一事无成。桓温任荆州刺史后,决定先从李氏的汉下手,于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一举灭蜀。晋朝南迁后面,这是首次收复大片国土的成功。 取蜀何不难?因为蜀有必亡之势。这是本篇第一一定要说明的。笔者在本书第六篇里讲过:李雄建立成国后,蜀中在中原板荡的乱世曾是一个安定的地区。他的堂弟李寿在位后,把国号改作汉。这个国家在李雄死后,很快就变得不安定了。 李雄其人,有颇多可为称道之处,不忘晋室即是一端。他在答凉州张骏书中说,他本来无心于帝王,“进思为晋室元功之臣,退思共为守藩之将”,但又恨“晋室陵迟,德声不振”。巴郡告急,说遭晋军攻击。他依然不会着急,倒说只担心琅邪王〔晋元帝)受石勒侵逼,目前既能兴兵,说明国势不弱,令人高兴。他对凉州使者张淳更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晋朝臣子……琅邢王若能在中原中兴大晋,我愿意率众归附。” 可惜的是,他毕竟只是一个流民领袖,针对怎样创立一个长治久安的政权反而外行,若是立太子一事上就留下了祸根。他有十多个儿子,却立侄儿李班做太子。群巨都劝他立亲生的儿子,他却说自己的位于本来是兄长李荡的,而李班又仁孝好学,就不接受众人的劝告。晋咸和九年(334年),李雄死后,李班即位,李寿以遗诏辅政。李雄的儿子李越从非本地奔丧还成都,便和兄弟李期商议夺权。他在成都逗留了不少日子,李班丝毫不起疑心,结果被他杀死在殡官里。李越立李期做皇帝,把李寿打发到涪城(今四川绵阳东)去做梁州刺史。 李寿和李期、李越兄弟相互猜忌。李期经常派人到涪城观察李寿的动静。李寿向巴西名士龚壮请教保全自己的办法。龚壮本来不赞成李氏割据,便劝他推翻李期,向东晋称藩。李寿身边。也有哪些人赞成这个主意。晋咸康四年(338年),李寿即引兵袭成都,废李期,杀其亲信用事多人,纵兵大掠,城里乱了好几天才定下来,李期被幽禁了没有多少日子便自缢而死。 李寿起兵之初,对天发誓,歃血盟众,说要向晋称藩。但得了成都后,他却听亲信任调等,自己做了皇帝,并把国号改称为汉。在作此决定以前,他曾命卜者起一个卦,卜者说:“可以做几年皇帝。”任调高兴地道:“‘做一天就很了不起,何况几年!”另一个亲信解思明不以为然,说:“几年皇帝怎么及得百世诸侯(向晋称了藩,便是诸侯)!”李寿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任侯,是上策。”做一天皇帝就死也愿意,李寿和任调都成了皇帝迷! 李雄为人,宽厚俭约,但是,就在他在位时,其子弟已都奢靡成风。打天下的目标本来是求富贵。天下(不管这天下是大是小)到了手,不享受岂不是傻瓜,于是蜀中很快产生了“贵者广占荒田,贫者种植无地”的情况。 李寿和后赵石虎通使。使臣从邺回蜀,大讲邺中繁华,宫殿壮丽,听得李寿心向往之。使臣又讲石虎严刑峻法,故此,能控制境内,没有人敢不服从。李寿听得心痒痒的,从此把石虎当“样板”,一心一意地模仿。他从各郡征发壮丁,充实成都,让这些壮丁大造宫殿,挖河道,引水进城。他嫌父兄(李寿是李骧的儿子)过于寒酸,根本不想听到他们的事迹,便命臣下不可以再提。李寿做了五年皇帝便死了。他的儿子李势即位。其时是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其实就是常说的上篇所说庚翼移镇襄阳之年。 李势荒淫无道,要谁的女人,便杀掉她的丈夫。他不理国政,又不信任大臣,祖父和父亲的旧人都受到排斥。他没有儿子,兄弟李广请兄长立他为太弟,李势不答应。李寿的谋士马当、解思明都劝他答应,以团结兄弟。李势怀疑他们内外勾结,派李奕袭击涪城,把李广抓回成都,李广被迫自杀,马当、解思明也被他全族处斩。解思明谋略出彩,马当能得人心,李势杀这两人,等于斩断自己的膀臂。 李奕见李势无能,想夺他的位子,从驻地领兵攻成都。百姓怨恨李寿父子,踊跃从军的有好几万人。但是,李奕勇而无谋,单骑当先冲锋,被城上守兵一箭射死,全军就瓦解了。 蜀中情势如此乱糟糟的,灭它自然容易。桓温的决策是正确的。 桓温这个人,与大多数情况下的晋朝士大夫很不一样。桓氏是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集)人。他的父亲桓彝任宣城内史,在苏峻叛乱时,守境力战而死。桓温娶南康公主为妻是皇室的女婿,然而,少年时就英气逼人。桓彝之死,与泾县县令江播有涉。他立志报仇,江家了解了常作戒备。江播死后,三个儿子在孝帏中也备有利器。其时桓温十八岁,他冒充吊客进门,出其不意,先杀了一个,两个逃走,也被他追上杀死。 他和刘惔友善。刘惔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是会稽王昱的“谈客”。会稽王也擅长于清谈。桓温曾问刘惔:“会稽王谈玄言是否有进步?”刘惔答道:“大有进境,然而,总是第二流。”桓温又问:“第一是谁?”刘惔道:“本来就是我辈。”他和会稽王昱等是一群身着宽袍、手执座尾、整日口谈空言的书生。有一天下雪,桓温出去打猎,先到刘惔处,刘惔见他一身戎装,就问:“老贼如此装束,意欲何为?”桓温道:“我不做这等事,卿等怎能坐谈?”这是一句意味深长,隐含桓温针对清谈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刘惔大约也懂得他的心思,也佩服他的能力,深知会稽王昱等清谈家绝不是他的对手,故此,曾劝会稽王昱,不能够让桓温居形胜之地(做荆州刺史就是居形胜之地),不可以让他任太高的官职。他是料到桓温会发展到图谋夺取晋朝天下的。 永和二年(洲陌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故此,朝廷虽然也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大,很难取胜。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按照何在,他说:“从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桓温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后面,朝廷都得听他的罢了。”此人是真正了解桓温的。 李势仗着蜀道险阻,不作战备。桓温长驱深入,至永和三年(347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等领兵迎敌。昝坚不了解按照什么,领兵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三月,桓温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北),这里离成都唯有两百里。昝坚与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不了解晋军何在,只在驻地傻等。 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此刻悬军万里之外,得胜可立大功,败了就全军覆没,一定要合势齐力,不可分兵。需要丢掉锅子,只带三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必可成功。”桓温依计,只留参军孙盛、周楚带少数军队守相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 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击退。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的几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敌。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晋军开头打得依然不会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部分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茵萌。他自忖没办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从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若从李雄称王起算,还得减掉两年。 笮桥之战有一个问题还要有说几句。战鼓之声从何而起?史籍的记载是这样的:“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晋书·桓温传》、《资治通鉴》均同。笔者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是有部分动摇的朕兆,主将没有发布命令撤退,此其一;古人打仗,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不会有哪些“误鸣进鼓”,此其二。我估计是袁乔见情况紧急,来不及向桓温请示,便命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这样似乎比较合于情理。 蜀事还有余波。好哪些蜀将起兵反晋,被桓温、袁乔等打败。桓温留驻成都三十天,班师还江陵。李势被送到建康,封归义侯,后来在建康病故。晋军主力撤退后,蜀将隗文、邓定等进入成都,立范长生的儿子范贲做皇帝,到永和五年(349年)才完全平定。 灭蜀大大地提升了桓温的声望。以会稽王昱为首的朝廷,一面替他加官晋爵,封临贺郡公;一面设法牵制,会稽王昱因扬州刺史殷浩名气非常大,引为心腹,作为对抗桓温的手段。但他想错了,桓温哪里会把只配束之高阁的人物放在心上。还是王羲之有见识,殷浩用他做护军将军,作为一条膀臂。他劝殷浩与桓温合作,使内外协和。殷浩不听,终于酿成日后的恶果。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在历史上以书法著名,但他绝非仅是一位书法家。
刘备的字是什么?
字玄德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161年-2 ),字玄德,汉族,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古人传说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面,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靠编织草席为生,因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起家,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为了对付大敌曹操,与东吴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后面拿下了荆州。又往西攻打刘璋,占据了益州。并往北与曹操交战,攻占了汉中。后来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率军攻打孙吴,但是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只得接受求和。刘备富有政治智慧,擅长于用人,不但收揽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还取得了诸葛亮、庞统等著名的谋士。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攻打东吴失败后,刘备很快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位于今成都市)。
去世前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其子刘禅即位。
刘备,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刘备在诸侯混战途中屡屡遭受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刘备弘毅宽厚,礼贤下士,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刘备的字是玄德,因为刘备在年轻时曾经认了卢植为老师,故此,他就被老师起了玄德的字,而玄德也一直都是刘备的字,而刘玄德也成为了刘备的标签,一直跟随着刘备,刘备也因为自己的老师卢植的名气,故此,他并没有选择修改字,一直使用。
刘备字玄德。
刘备(161年-2 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 在位),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面,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虽然也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
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一样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 6月10日),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面,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己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途中屡屡遭受失败,故此,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自始至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后于章武三年(2 )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晋书·王弥传》称之为烈祖,葬惠陵。
描写荆州的诗句?
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这个时候。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非常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壮阔的中秋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了解今夕何夕。
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了解今夕何夕。这样的壮阔、这样的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感伤的中秋诗词-《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成绩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具科学幻想的中秋诗词-《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点评:
一连串的发问,让这首词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具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而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触撞见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情况。
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辛弃疾还有一首《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是写中秋的作品中,一首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了解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人所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反映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