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信念的区别以表格形式呈现,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念的人是谁

信仰与信念的区别以表格形式呈现?
1、意思不一样: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念:自己觉得可以确信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2、出处不一样:信仰:巴金 《小人、大人、长官》:“对长官的信仰由来已久。多少人把期望寄托在 包青天 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信念:杨朔 《木棉花》:“‘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我的信念是象南国盛开着的木棉花一样的鲜明、美丽”。
3、侧重点不一样:信仰: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活动,它以人的高信念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精神导向,并改变各自不同的精神原因为它服务。信念:是人类意识对涵盖宇宙背景在内的生存条件、生存历史、生存结局的全面审视与反思是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观调整是人类的高意识形式。
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念的人?
耶稣、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司马迁、方孝孺、威廉华莱士、刘胡兰、牛玉儒、焦裕禄、叶挺、夏完淳、陆秀夫、戚继光、霍去病、释迦摩尼、玄奘、鉴真、法显、慧能、鸠摩罗什、达摩、但丁、梵高、贝多芬、戴高乐、丘吉尔、切格瓦拉、居里夫人、撒切尔、莫哈默德
自我认识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特别要注意关注的重点,他不仅教导全部人认识自己,且以身作则地认识自己。通过持续性地自我认识,苏格拉底后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
苏格拉底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人生使命的呢?为搞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苏格拉底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在柏拉图记载下来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在审判他的法庭上阐述他的人生使命:
“……我是你们感恩和衷心的仆人,但是,我宁可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碰见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
“……我每到一处便告诉大家,财富不会带来美德,但是,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自不同的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也是国家的幸福。”
“……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就是让我起一只牛虻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自己主要精力都在用全部时间为你们做事,像一名父亲或家长兄弟那样来看望你们每个人,敦促你们对美德进行思考。”
归纳起来,苏格拉底人生使命的核心就是让人追寻美德。 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不是大多数情况下意义上的道德戒律,而是一种通过理性(像牛虻一样)严密省察后内化成自己的德性(基本上等同于康德这里说的理性为自己立法的德性)。唯有具备了这样的德性,人才可以走出无知的洞穴,沐浴在真理和幸福的阳光下。
苏格拉底大半生都以对话来劝勉大家追寻美德,针对这个问题,他放弃了赖以为生的雕刻工作,还不像他那个时代的智者一样靠向学生收取学费来维生,故此,苏格拉底自始至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其清贫的程度令人咂舌,他常年穿一件破外衣,在寒冷的冬季也一直赤裸双脚,连智者安提丰也讥笑他:“就算让一个奴隶来过你的生活,他也会因为不堪忍受而逃跑。”
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却自始至终不曾放弃他的人生使命,因为这一切都根据他清醒的自我认识。
苏格拉底的人生使命继承了父母的工匠精神
苏格拉底的父亲索佛隆尼斯科斯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匠,大约是受了子承父业的习俗影响,苏格拉底从小就被当成雕刻家来培养,还快成年时,他的雕刻技术已经是专业水平,听别人说雅典广场的一尊雕像就是他的作品。但苏格拉底从小就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求知欲,对雕刻事业虽能胜任却依然不会上心,他常常跑去看书或听名流谈话。一次,他看到一位雕刻家雕刻的作品,突然认为自己的使命不是雕刻一块块石头,而是雕刻一个个鲜活的人格。后来苏格拉底以清晰的对话著称,相对的程度上就得益于雕刻匠那种擅长于从混沌的材质中打磨出栩栩如生的雕像的品质。
苏格拉底的母亲菲娜瑞特是一位勤恳的助产婆,她对苏格拉底的影响比其雕刻匠父亲还大。这一点从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提问法称为“思想助产术”完全就能够看出来。苏格拉底虽是免费为他的对话者进行“思想助产”,但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自始至终当成一项神圣的工作来完成。
由此看来,苏格拉底也深受自己原生家庭影响,但不一样于宿命论者,他总是看到这当中积极的一面。
苏格拉底的人生使命脱胎于时代好清谈的风气
了解中国历史的都清楚,魏晋时期的士人非常喜好清谈。这一点,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人也不遑多让。而且,因为雅典崇尚自由的民主风气,清谈更是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不管是男欢女爱,还是政治生活,各位考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苏格拉底也深受这样的清谈氛围影响。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清谈者。
因为清谈风气盛行,大家学习清谈的需求也就有了市场,由此,智者们应运而生。
这里说的智者,主要是指那些很擅长于说服的人,他们觉得不存在什么真理,就算有真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说会道,谋求自己的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智者们基本上无一不是修辞术高手,他们就像当今顶级销售,不论卖什么产品,还是能够推销出去并为自己赚大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苏格拉底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不少修辞技巧。尽管成熟期的苏格拉底十分厌恶修辞术,但不可否认,他能出色完成他的人生使命,部分要归功于他高超的说服技巧。
第苏格拉底的人生使命明确于不停的自觉追问
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向神的祭司询问天底下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祭司的回答是“没有。”得知这一回答,苏格拉底大惑不解,他认为自己明明没有智慧,祭司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为了证明祭司搞错了,苏格拉底启动省察各自不同的各样的人。他先省察政治人物,但很快发现他们大多言过事实上并没有多少实质上智慧;这之后他省察诗人、剧作家,发现他们只是擅长于模仿事物但依然不会了解真理;后他想,工匠肯定懂得事物吧?毕竟他们能创造实用的东西,但是,通过与他们对话,他发现工匠只是了解自己的本行,依然不会了解灵魂的真相。苏格拉底一再追问,却无一不令其失望。后他发现神谕的真正意图并非说他真的有智慧,而是神在借他来向人表达,人的智慧是渺小的,就算是有智慧的人跟神比起来也渺小而又容易受到忽视。认识到这一点对苏格拉底来说至关重要。
像不少现代人一样,雅典人对人生也有各种各样的成见,他们受限于自己的时候代,以为自己缺的只是钱、权、荣誉、影响力等外在的一切,故此,他们总是匆匆忙忙地为生活奔走,至于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值得过,他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也不认为有任何反观自省的必要。他们是如此清高以致于很少会或根本不会审视自己的信念。苏格拉底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的后果,即大家在追求着错误的、虚妄的东西,就像那些生活在洞穴里的人。当这样的信念受到政治家、智者等鼓舌煽动时,不仅对个人,对国家来说也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个原因,作为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牛虻”,苏格拉底的良知让他一定要“叮咬”他的同胞。
苏格拉底的人生使命完成于朋友间的自由对话
没有任何强迫,苏格拉底的弟子都由衷追随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从不把自己当老师看。他说:
“我压根没有做过任何人的老师,但若有人愿意来听我谈话,按我的吩咐去做,不管是青年还是老人,我也压根没有吝惜给他们机会;他们与我谈话,我不收取的费用,也不拒绝与没有钱的人谈话。我做好准备回答大家的提问,不管贫富一视作仁,假设有人宁可听我讲,回答我的问题,我同样作好了准备。”
他的对话的开放性为他赢得了很多渴望智慧的人。他的追随者既有阿尔基比亚德、克里底亚、柏拉图等名门望族的青年才俊,也有像西蒙这样目不识丁的鞋匠。一位叫埃斯基涅斯的年轻人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但因为穷,他羞愧地说道:“我是个打工仔,穷困潦倒,身无长物,只可以把自己送给你。”苏格拉底马上告诉他:“不,你难道没有发现,你送给我的正是宝贵的礼物?”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看重志同道合者的情谊。
我们看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基本上全都是他与朋友们的平等对话。他这样做不仅因为他有伟大的人格,也因为他的深入透彻洞见。他觉得朋友式的自由对话促进彼此追求真理,而法庭上的辩论或专业答辩没啥智慧可言,因为这样的对话时常受立场决定,各位考生喋喋不休一番,不外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正是这个因素,苏格拉底一直有意回避大庭广众之下的辩论。
苏格拉底开心的事就是可以和朋友一起探索真理,增进美德。
苏格拉底了解要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付出代价
苏格拉底意识到自己“传道”的使命,但是,怎么让人信服呢?苏格拉底觉得以身作则才是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他的全部教导都和他的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
苏格拉底自始至终坚守一名追求真理的哲学家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他没有像智者们那样只要于自己有利,就只管动用修辞去巧取。他觉得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自己陷于不义,而且,会败坏整个国家和社会风气,故此,他坚决反对智者那一套。
不需要自己的人生使命换取财富,就注定了苏格拉底会终生贫困。他对这一有清醒认识,但不以为意。智者可以为五斗米折腰,但苏格拉底不会。他觉得向学生收取学费,老师就得迎合学生的需求,不可以自由传达真理,而与人相处,苏格拉底珍视的是自由。
不可以自由地完成使命,苏格拉底宁死也不会苟且,当雅典法庭审判他时,他没有丝毫退缩地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他说:“在法庭上,就像在战场上一样,我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他的智慧用在设法逃避死亡上。”实际上审判第一轮投票时,他并没有被判处死刑。假设他愿意用啼哭哀号来博取审判团的同情(像当时雅典犯人常做的那样),或者他在法庭上不毫不留情地嘲讽那些审判他的人,或者就算被宣判了死刑但愿意在朋友的帮助下出逃他乡,他都可以保全自己。但他就是拒绝这样做,因为他了解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苏格拉底找到了属于他的真理,发现了他为之生为之死的信念。他这样的对人生使命的崇高追求,激励了很多后人,涵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鲁诺、尼采、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甘地等深入透彻影响时代的人都视他精神导师。期望你也可以像苏格拉底一样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使劲活出于他人于自己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人性的弱点后一段话?
思考时,要像一位智者;但讲话时,要像一位普通人。 -戴尔·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 2、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可以把信念化成行动,还坚持究竟。 -戴尔·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