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数顺口溜中班,中班数学经验

相邻数顺口溜中班?
没有顺口溜,只要理解相邻数的定义就可以找到相邻数。相邻数是指在数列中相互接近的前后两个数。比如在0、1、2、4、5、6、7、8、9、10这些数中,1的相邻数是0和1,9的相邻数是8和9。
中班数经验发展目标?
基本掌握并熟悉 10 以内的数字和数量;基本理解 0 的意义;初步学习和掌握并熟悉简单的统计方式。
能分辨前、中、后的位置;能认识对称图案的规律,辨别对称和不对称的物品;能按大小、种类等特点对动物进行分类,能自己确立分类标准,能按物品的两个特点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大小;
夯实 1- 10 的顺数,初步学习倒数 1- 10;认识 10 以内的相邻数;认识 11-15 的数字和数量;认识事情出现的先后次序。
初步理解一半的意思;通过分类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排。
中班合适教什么数?
中班的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掌握并熟悉十以内的数字和加减法,了解基本的数学图形,例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通过歌谣和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们掌握并熟悉基本的数学知识。幼儿园学习数学主要目标还是在于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针对学习进度比较慢的幼儿要保持耐心,还可以按照幼儿的基本情况来调整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和进度
、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按照不一样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按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认识、比较物体的宽窄,并将物体按宽、窄排序;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清楚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
5、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一样,如第5和5个是不一样的。
6、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大的单数、双数和小的单数、双数。
7、初步理解序数、相邻数的含义,懂得简单的数的守恒。
8、认识50以内的数字;了解50以内数的连续性。
9、认读数字11~15,并能对数量是11~15的物体按物取数、按数取物。
10、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平行四边形;并能按图形的特点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11、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中班科学有趣的门牌号课后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门牌号》课后反思:第一教师明确幼儿园大班数学门牌号码教学课程的目标。
其次,通过使用小教具让幼儿了解门牌号码,再引导幼儿结合现实对数学门牌号码的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进行掌握并熟悉。后对幼儿园大班数学门牌号码的课程内容进行效果评估。
我园处在小城镇,大多数幼儿都生活在现代化的小区,多层建筑有点多,门牌号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有好几次发现幼儿与幼儿在说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住的楼房有几层,相互间讨论的很热烈,兴趣很高。《幼儿园教育详细指导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于是我就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主题活动中设计了《有趣的门牌号》这一科学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幼儿对门牌号的知识,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楼房中门牌号码的意义。
2、能在游戏中理解数序、相邻数并能熟练运用。
3、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1、自制门牌号、笔。
2、自制XX小区图(按序画好6幢多层楼房)。
3、幼儿操作用纸(每组)。
4、编好门牌号的积木。(在每块积木上写好101、102…)
活动重点:了解楼房中门牌号码的意义,能按照门牌号码找到对应的房间。
活动过程:
2和5的相邻数?
二和五的相邻数是1346。一和二当中相差一个,二和三当中相差一个,三和四当中相差一个,五和六当中也是相差一个。之前都没看出来这么有规律。这数字太有意思了。怪不可以称之为相邻的。让我想起来了那句数字歌,123412343像首歌。啦啦呐呐呐呐呐向前进。
相邻数是数学名词,意思是在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自然数中,一个数前面和后面相互临近的两个数就是该数的相邻数。示例子:如2,前面的相邻数是1,后面的相邻数是3,则2的相邻数是1和3;又如5,前面的相邻数是4,后面的相邻数是6,则5的相邻数是4和6。这是幼儿园中班数学知识。
不是,2和1还有3是相邻数
2的相邻数是1、3;5的相邻数是4、5。排在5前面的数是4。
幼儿园中班数学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当地幼儿园有教的,故此,比较一下,各有各的好处也许
幼儿园中班数学主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1、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按照不一样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按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认识、比较物体的宽窄,并将物体按宽、窄排序;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清楚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
5、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一样,如第5和5个是不一样的。
6、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大的单数、双数和小的单数、双数。
7、初步理解序数、相邻数的含义,懂得简单的数的守恒。
8、认识50以内的数字;了解50以内数的连续性。
9、认读数字11~15,并能对数量是11~15的物体按物取数、按数取物。
幼儿园数学区中材料投放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又到区角游戏时间了,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顿时热闹起来了,唯独数学区很少有人光顾,备受冷落。我尝试问哪些孩子“你想到数学区玩吗?”他们都回答说“我不想去。” “何不想去数学区玩呢?”孩子的回答是“没什么好玩的。”“太简单了,没意思!”孩子们的回答点醒了我。回想看到的其他班级和幼儿园的数学区角也存在类似情况。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是开展数学活动的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刻不容缓,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对数学区角操作材料设计存在的误区及如何设计适宜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现状与误区
1、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改变幼儿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材料游戏性不强,不可以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有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材料缺乏常常性的更新和变化不可以使孩子出现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想法,也就谈不上主动参加活动了。
2、活动材料只注重美观,操作性不强。
为了导致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观和情节性而做得很复杂,不方便幼儿操作,甚至小看了材料中干扰幼儿的不利原因,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也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材料提供无层次性,满足不了不一样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
很多教师提供的材料时常是“一刀切”, 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明显不同,但反映的要求同一层次。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途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
4、操作活动材料过多,目标性不明确,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可以专一地进行活动。
5、废旧物品和一物多用的材料较少,对部分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二、开展策略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受很多原因制约,这当中操作材料的作用不容低估,这是因为活动效果的优劣主要主要还是看幼儿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幼儿活动想法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可持续的长短、能不能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这都与操作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我们做了以下的一部分尝试:
1、材料的设计要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
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己的需,其实就是常说的说,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兴趣和需维持的。“离幼儿近的才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要贴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内容,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为我们操作活动的材料。
受环境和电视的影响,幼儿时常对某动画片或图书中的主人公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在较常时间内保持着持久不衰的兴奋中心,我会利用“时尚物”作为材料设计的题材,对幼儿参加活动学习有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就能够完成一倍的效果的效果。“喜羊羊卖汉堡包”这一区角材料就是利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中的人物形象,诱发幼儿参加学习和操作材料。结果,材料使用了12周,孩子的兴趣也还是不减。
2、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在数学区域游戏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接触中了解各自不同的材料的特点,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拓展了已有经验,萌发了幼儿智慧。
如:为了帮幼儿学习相邻数,我设计了游戏“找朋友”,幼儿在找找、摆摆、讲讲、议议中轻松地掌握并熟悉了相邻数的规律。在“钓鱼”游戏中,我提供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人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学习数的分合时,我设计了“青蛙跳跳盒”、“图形棋”等有趣的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满足不一样能力幼儿的发展需。
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从合适幼儿的发展水平,合适幼儿的“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明显不同的幼儿设计具有不一样功能、不一样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一样的起点,按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以适应不一样能力方面幼儿的发展需,教师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1)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如:在数学区,为让幼儿掌握并熟悉“按物体的某一特点进行分类排序”,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为幼儿提供了不一样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点分类;
层次二:提供了不一样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点分类;
层次三: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自不同的不一样特点分类,并在这里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材料不一样,难易不一,才可以充分满足不一样发展水平幼儿的需,保证每个幼儿都拥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幼儿参加数学区活动。
(2)同一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提供时,我们会针对每一种材料的价值和玩法,精心的分析和研究,对目标要求一步一步提升,并使操作难度大小一步一步加大,将操作材料分成哪些层次,幼儿可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对应难度的操作材料,教师也便与对不一样能力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指导。
以中班活动《区域计数》举例。
幼儿按照自己能力自选操作卡,按操作卡提示进行摆放,也可以进行☆级大挑战。可一人玩也可以合作玩 。
层次一:(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数字大小正好够两种图形操作圈独立摆放。
层次二:(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但两种图形操作圈需交叉摆放及公共区域的计数。
层次三:(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增多,难度加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为不一样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一样难度大小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一样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取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同伴、愿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种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自不同的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累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简单的物品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
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为幼儿提供一部分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自不同的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出现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情况和规律。
数学活动区,唯有材料的推陈出新,才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唯有提供的材料超过幼儿的能力范围,其实就是常说的幼儿的近发展区,幼儿才有可能去探索,去操作。游戏材料的多变性与幼儿的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按照幼儿的需及时调整游戏材料并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使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不一样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进行操作。相信,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看、多思、多创,一定能发挥材料的大效益,也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区恢复生机,充满活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