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论语的文章,用论语中的一篇和实际生活联系写作文怎么写

相关论语的文章?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了解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果是已经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用论语中的一篇和实质上生活联系写作文?
我的论语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感悟
可以这样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差不多读过中学的人都清楚,没有读过书的人也会比较熟悉。因为它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在中学的课本里也收录了,同时在生活中也成了劝学和如何形成学习方式的金玉良言。
这句话的大多数情况下意思是说学习时及时学习,既然如此那,学习就很愉快了。
但我们谁都清楚,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管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我相信都获多获少地有这样的体会。
既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相信孔子也经受过,我们从孔子其人中可以看得出来,就算是他不会完全痛苦,那也会有时会痛苦。
学习时再次学习原来的主要内容,既然,原来学习时已经很痛苦,难道再一次学习就不会痛苦吗?我想更会。这好比旧伤上撒把盐,无限不少新愁。这又应该如何可以快乐呢?
一件事情要快乐又几种方法:1、我自己的选择是我想要做的;2、尽管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渐渐形成了习惯,后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想要,就像抽烟一样,实际上刚抽烟是很痛苦的。
故此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的理解是:学习时促使其成为习惯,这样不仅不会痛苦,还会很快乐。
这里说的习惯成自然,而自然的就是快乐的。
我们学习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是这样。早上多睡一会儿是很舒服的事,非常是寒冷的早上,可以躲在暖烘烘的被窝,那时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还是一个女的,就压根不会睡懒觉,平日间她的工作也很忙,不管多晚睡,她早上都会很早起来。 假设天亮再睡可能例外了。后来我问她怎么可以做到,她说这是她妈妈从小给她养成的习惯,而且,不起来就不舒服。多么伟大的母亲!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多么重要。
我们工作也是这样,我们在工作上的失败不是工作本身为难我们,而是我们的习惯在为难工作,后这两方面作斗争,这样对习惯的持有者会出现深入透彻的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们目前不少家庭都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只要是为了孩子教育,何种方法和投入都会用上。我觉得,孩子只要教会他们一个东西完全就能够了,那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养成好的习惯。有了这个方法,他们就可以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后的学习只不过的水到渠成的事情,正这里说的“不亦说乎”。
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个民族的素质的反映,来源自于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在小时都和母亲相处时间多于父亲,而这时是孩子形成习惯多时,有怎么样的母亲,大多数情况下就有在怎么样的孩子。这里说的“养不教、父之过”,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根本还是在母亲,只不过假设在没有好的习惯情况下,没有纠偏过来就是父亲的责任,因为父亲会非常多地采取“负强化”。
可见习惯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