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生平感悟,茅盾作家的故事有哪些

茅盾生平感悟?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茅盾》,让我感触很深。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还有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父亲是前清时代有知识有名气的秀才,他的母亲不但会管理家产,而且,通晓文史。茅盾的父母就想一面湖水,时时净化着他儿时那颗水灵灵的心。
8岁是茅盾天真烂漫的岁月。那时他就立志要读好书,立志以后要成为人才,上了励志小学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非常是他的作文更出色。十二岁的茅盾在作文中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茅盾从小就争强好胜,他了解要争取第一名的好成绩,需自己仔细探索,不可以泄气,不争第一名绝不罢休,不争第一名就当不了天下奇才。每一次国文老师的一句句赞扬,一行行鞭策,当他坐下来琢磨先生写的批语,他的心里总是像有一股热流在奔腾。
茅盾之故此,成为名人,与他少年时代不尽的追求奋力拼搏是分不开的`。而他那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与父母的教诲和影响又是分不开的。他有一个懂知识又有理想的父亲,也有一个有修养为培育儿子百折不回的母亲,主要的是他自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茅盾的人生道路是一条勤奋苦学充满信念理想,志向的道路,沿着这条路他走上了中国文坛顶峰。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任何一颗星星都可以发光,问题是需要在苍茫的天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做任何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成功。
茅盾作家的故事?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非常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启动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出题写作,不少学生茫然不了解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试题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表扬祝福他“以后能为文者”。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加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 ,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获取联系而不可以,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在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这个时间段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启动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加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这个时候,相继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启动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这个时间段,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启动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加《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成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启动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按照茅盾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开始计算。
茅盾的悲剧解读?
茅盾,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桐乡县乌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秀才,在他十岁那年去世。他的母亲虽然是封建各位考生族的女儿,却也是知书达礼性格坚强,在这样家庭生长起来的茅盾,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文化的熏陶,他自认的也是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
这在他年少时代的文章中是有反映的,他很小就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十二岁时,茅盾在他的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信仰与追求:"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十三岁时就借鉴庄子的《逍遥游》写出了《志在鸿鹄》,借展翅高飞的大鸟嘲笑无可奈何的猎人,表达自己的少年壮志。
茅盾的作品中也不少地表现了他的精英意识,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他悄然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在这里这个时间段创作了《蚀》三部曲。
这三部曲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小资产阶级,在暴露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同时,又对小资产阶级出现了非常大同情。自认精英的身份意识,使他在很早时就自觉地投入到了挽救社会危机的运动中,这让他可以更早更深入透彻的接触社会的危机,但局限于社会上层的身份,也让他缺少对社会下层生活的切身体会,没办法感受到真实的农民、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茅盾自传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茅盾自传》,让我感触很深。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浙江嘉兴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还有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父亲是前清时代有知识有名气的秀才,他的母亲不但会管理家产,而且,通晓文史。茅盾的父母就想一面湖水,时时净化着他儿时那颗水灵灵的心。
8岁是茅盾天真烂漫的岁月。那时他就立志要读好书,立志以后要成为人才,上了励志小学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非常是他的作文更出。十二岁的茅盾在作文中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茅盾从小就争强好胜,他了解要争取第一名的好成绩,需自己仔细探索,不可以泄气,不争第一名绝不罢休,不争第一名就当不了天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