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所见译文和意思

时间:2023-07-07 09:49来源:华宇考试网收集整理作者:健康管理师教材
资料下载
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

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

  

1、中心思想: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简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主要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所见译文和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提高,以此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基本上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清楚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所见》《小池》两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

  

1、所见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小池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奇,比较受欢迎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见》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所见》:诗中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很的畅快,一幅悠闲的情况。作者笔锋一转,写儿童不清楚怎么了,突然想捕捉知了,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一副仔细的模样。

古诗巜所见》主要讲的是为了什么雨停止什么的事,抒发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情?

古诗巜所见》主要讲的是牧童为了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而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的事。抒发了诗人对 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情

所见古诗的特点和作用?

一、简介诗人,再讲哪些相关他的传闻。

袁枚(1716~179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当过知县这种类型的官,但没多少年就告退了。

1.“万民衣”中蕴真情。

袁枚虽然出自书香门第,可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已经衰落。袁枚天资聪颖,自家书很少,就到别人家借书来读。他12岁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秀才,21岁就被一位巡抚推荐给乾隆。后面他中了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虽没有官衔,但可以在皇帝身边做皇帝交付的事情,基本上等同于目前选拔出来储备的年轻干部)。两三年后,袁枚曾被派到好哪些地方作知县。

听别人说有一次,一只商船在江上同一艘战船相撞,一个士兵不幸落水身亡。于是,官司打到了官府。战船方不依不饶,非要把商船主人打死不可。袁枚认为两船相撞纯粹是个意外,不可以因为这个原因使商船遭殃。于是,等到商船主人上船之际,他马上使个眼色,暗示商船主人赶快乘风逃走。商船逃远后,袁枚说服了官船,又劝慰死者家属并给了促使其满意的抚恤金,了断了这场官司。袁枚为官时,某地百姓还送了他一件“万民衣”,上面绣有全城百姓的姓名。袁枚为官十年左右,但他后厌弃了官场。当皇上要给他升官之际,他却以奉养母亲为借口,决然辞官告退。

2.购得随园,乐在随园。

袁枚辞官后到哪里去了?原来他早就看上了位于金陵小仓山(今属南京市)的一处园地,其实就是常说的《红楼梦》写到的“大观园”。袁枚购置后,就起名为“随园”。很多读者清楚,当看到《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与《随园随笔》时,就可以想到袁枚。有意思的是,随园建成后,袁枚居然把原来园子的围墙都拆掉,还写了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样,原来的私宅,一下子就变成了“公园”。

也许有人问:袁枚哪来这么多钱呀?袁枚靠的是他的人格与本事!他在随园办私塾(男女弟子皆收),开饭店,出租土地,而且,常常有人请他写墓志铭、写对联、写传记,何况还有数不清的朋友与慕名者,争着拜会他……每一年下来,他的收入,与当官时所得俸禄相比,真不了解多了多少!故此袁枚辞官后,日子过得很潇洒:可在园里与弟子、朋友一起吟诗作画,也可随时漫游著名山川。

3.写书说与真情论。

中学语文课本选有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他明确提出“书非借不可以读”的观点,启发学子要珍惜时间,亲手抄录,熟烂于心。

在诗文创作上他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他说:“诗写性情。”又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还说:“作诗,不可以无我。”这里恭录他写的一首题为《遣兴》(其一)的诗,先体会一下他对写诗的要求。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阿婆还似初笄女”,比喻自己老年写诗也还像少年时一样用心;“头未梳成不许看”,比喻诗未更改到自己满意时是决不公开的。

二、部分词语注释:

1.振:振荡;指牧童的歌声嘹亮。

2.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樾,指树阴。

3.欲:想要。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的试题是《所见》,说明诗人在写他旅途中看到的情景。诗的主要内容非常简单,写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边走边唱,当他突然听到蝉鸣,就停住了歌声,准备去捕蝉。这首诗问世以来,就脍炙人口,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被有的学者视其为袁枚的代表作。

袁枚说过写诗“不可以无我”,于是,笔者也想从这首诗里找寻“我”的踪迹。

先讲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诗中的人物是牧童,牧童在干什么?一是骑牛,二是唱歌。而所骑之牛又是黄色的,所唱之歌却可以使“林樾”与之共鸣。假设有人因为这个原因想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这样的词语,笔者是会有同感的。例如“有色”,除了黄色,还有林樾的绿色;“有声”,除了牧童的“歌声”,还有“林樾”的回声。 读者还可以联想到自己听过或自己会唱的山歌呢。

至于“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相信不一样的读者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再讲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蝉,就是知了。记得有一年夏天到北京出差,中午在旅店休息时,就被一阵阵“吱-吱-”的声音吵得不可以入睡。问人,才清楚那是知了在叫。后来读朱自清的作品,对蝉有了进一步了解。原来,蝉的成虫才在树上鸣叫,而且,能鸣叫的只是雄蝉。于是,清楚《所见》写的季节肯定也是夏季,牧童要捕捉的就是树上鸣叫的雄蝉。

诗中的“意”字,当估计或猜想讲;“欲”是想要的意思。诗中的“闭口立”,意思肯定是,牧童听到蝉鸣后马上“闭口”,马上他从牛背上跳下来“立”着不动。

可诗人何不根据事情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成“忽然闭口立,意欲捕蝉去”呢?这恐怕就是袁枚的笔法,他是不是在改变或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呀?

后总起来,讲讲诗中“我”的踪迹。

前面说过,袁枚主张“作诗,不可以无我”。可《所见》这首诗,“我”在什么地方呢?

1.诗题是《所见》。那么诗中所写,究竟是何人之所见呢?当然是袁枚“我”呀!

2.再看诗中描写的人物与情境:“牧童骑黄牛”,乃“我”之所睹;“歌声振林樾”,乃“我”之所闻;“意欲捕鸣蝉”,乃“我”之所猜;“忽然闭口立”,乃“我”之所喜。

事实上诗中所写牧童、牛、林樾这些人与物还有其黄色、绿色,全都是“我”之所见;诗中牧童的歌声与林樾共鸣声还有蝉鸣之声,全都是“我”之所闻。

3.更加重要的是,诗中之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全都折射出“我”的高尚情怀与独特的艺术造诣。

(1)“骑”字与“振”的妙用。

骑与振,都是描写牧童的。前者描绘的是牧童的可爱情态:当他在牛背上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摇晃着时,袁枚的身子是不是也随着晃悠呢?袁枚的心是不是也跟着这节奏而自我陶醉呢?后者描绘的是牧童嘹亮的声音:当他的歌声振得身边的树林都与之共鸣时,袁枚是不是也已经在侧耳倾听这具有穿透力的童声呢?而且读者是不是还可以想见袁枚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是不是也可体会到袁枚擅长于选择合适的动词,来表现人物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呢?故此就算只看“骑”“振”这两个字,就可以感觉到“我”在什么地方了。

至于诗中“闭”与“立”的妙用,读者自会有更透彻的领悟。

(2)由动到静的特殊手法。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动景:诗人写牧童骑着黄牛晃晃悠悠地走着,同时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歌声的嘹亮与动听。可是,诗人不说歌声“振天地”,却偏偏要说歌声“振林樾”。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探出诗人匠心之独特呢?笔者认为,说歌声“振林樾”有两点独特之处:一是与“闭口立”形成鲜明的对照,达到了由动到静的意境转换;二是前后照应,为后面的“捕鸣蝉”作了铺垫。至于“忽然”一词的艺术效果,简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不仅显现出牧童听到树上蝉鸣时,一下子静下来的惊喜与警觉;而且,隐含着袁枚这个“我”,在一旁观察时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诗人告诉读者,他觉得牧童故此,“忽然闭口立”是“意欲捕鸣蝉”。可读者正想清楚牧童是不是捕到鸣蝉与捕蝉的过程时,诗人却戛然而,止。这可谓神来之笔!牧童怎样捕蝉与捕到没有,袁枚怎会不了解?可他就是不写,却让读者去猜想,去琢磨,去创造……

袁枚的这首诗完全印证了他的诗论:“诗写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以无我”……他真的厉害:他可以是我们的同窗,也可是我们的朋友,还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他激励我们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写诗。

请看,袁枚的这首《所见》是不是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诗中的“我”不仅是袁枚,也是读者呢?是不是还在启发我们:不仅“作诗,不可以无我”,“读诗,亦不可以无我”呢?

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健康管理师考试(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健康管理师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所见译文和意思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zhiyezige/202307071767678.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健康管理师教材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jiankangguanlishi/jiaocai/)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所见译文和意思和健康管理师教材的相关信息。

    健康管理师教材热门资讯

  • 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所见译文和意思

    古诗所见的中心思想? 1、中心思想: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简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

    2023-07-07

  • 花儿的学校课文里面地下的学校的含义是什么,花的学校讲的是

    花儿的学校课文里面地下的学校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作者把花种子埋在一起比喻成了学校。课文里的地下的学校指的是花儿在地下上学的地方。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花孩子们天真烂漫,自由洒脱的性格特点。出自《花的学...

    2023-07-06

  • 农村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多媒体授课的利与弊有哪些

    农村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未来重点在于教育,只有教育公平才可以让全社会人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要城乡间的差距。然而我们国内教育资源一直不平衡,城乡间的差距太大,两地的孩子依然不会在同一教育起跑线上...

    2023-07-06

  • 全国中小学课本都是统一的吗中小学教材是全国统一的吗

    全国中小学课本都是统一的吗? 不是的,部分科目考试教材开展全国统一使用标准。2023年下半年,教育部下发公告,2023年秋季新学期启动,全国全部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考试教材。思想政治(道德与法...

    2023-07-05

  •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师招聘考试考几门科目啊该,教师面试需要熟

    河南平顶山市教师招聘考试考几门科目啊?该怎么准备?谢谢? 2023年平顶山新城区招聘城市、农村小学教师招聘 报名时间:8月8日至8月11日 报名地址位置:新城区公明路小学 笔试考试内容: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考试教材...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