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与胶水比的计算公式,混凝土标号中W表示什么意思

强度与胶水比的计算公式?
按照混凝土配制强度选择水胶比。在适宜范围内,可选择3 ~ 5个水胶比,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试验,建立强度与水胶比的回归方程或图表,按强度与水胶比关系,选择对应于配制强度的水胶比。 `和#402;_(CU,0)` =A`和#402;_(CE)`[(C+P)/WB] W/(C+P)=A`和#402;_(CE)`/(`和#402;_(CU,0)`-AB`和#402;_(CE)`) 式中: `和#402;(CU,0)` ?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和#402;_(CE)` ? 水泥28D龄期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C+P)/W ? 胶水比; W /(C+P) ? 水胶比; A、B ? 回归系数,应按照工程使用的水泥、掺和料、骨料、外加剂等,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 胶凝材料是指包裹水泥,粉煤灰、矿粉之类的黏聚物 水重量/胶凝材料重量
在混凝土中W/B是什么单位,什么意思?
W是水的英文单词water的首个字母。B是胶凝材料单词binder的首个字母。W/B指代水胶比,其实就是常说的每方混凝土中水用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比值。至于是不是水泥、矿粉、粉煤灰三样,看你的配比是咋设计的。有可能是水泥和粉煤灰,有可能是水泥、粉煤灰和矿粉,也有一定概率加上硅粉或钢渣粉。甚至膨胀剂也要算进去。
混凝土水胶比计算里的回归系数新的是多少?
当砼强度等级小于C60时,砼水灰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W/B=αa*fb/(fcuo+αa*αb*fb)这当中αa、αb为回归系数当为碎石时分别取值0.53、0.2,当为卵石是其取值分别是0.49、0.13 fb为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fcuo为配制强度
混凝土外加剂复配口诀?
口诀
“甭引荐 ”:泵送剂、引气剂和减水剂, 改变流变性能
“速早还”:速凝剂、早强剂、缓凝剂改变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能
“引房租”: 引气剂、防水剂、阻锈剂,改变耐久性能
工作性良好的混凝土拌合物应具备特点用口诀描述为:满管泵、微露石、均分布、有坡角、不泌水。
(1)满管泵:在不特意降低浇筑速度的情况下,在出泵管位置混凝土可以满泵管泵出;
(2)微露石:混凝土到仓面后,其表面石子包裹在砂浆之中,微露出表面1/3~1/2粒径;
(3)均分布:混凝土到仓面后,各组分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混凝土中,以观察表面石子分布为直观;
(4)有坡角:混凝土到仓面后,其边缘与仓面存在接近90度的锐角,混凝土在流动途中可以维持坡角翻滚;
(5)不泌水: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其表面无明显可见泌水。
如何才可以配制出满足以上要求的混凝土呢,个人觉得需从以下哪些方面考虑,不清楚是不是合适,请砼行详细指导、交流。
(二)原材料
(1)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良好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良好是取得混凝土满意工作性的不可小看的要素,在两者的相容性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可取得满意的流动度,且保坍能力良好;第二,外加剂对掺量或用水量不太敏感,如外加剂掺量变化0.1%~0.2%,或用水量浮动配合比用砂的1%,混凝土拌合物不出现显著变化;第三,保水能力良好,不出现泌水或滞后泌水;第四,泵送途中,拌合物泵送损失尽量小。
(2)矿物掺合料具有良好的质量
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混凝土配制和生产途中要严格控制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如矿粉宜选用S95级以上,粉煤灰II级以上。矿物掺合料的流动度(需水量)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确实需要水量偏大的矿物掺合料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附部分外加剂,导致起分散作用的外加剂量降低,混凝土工作性变差,甚至损失过快,流动性丧失。
(3)骨料质量
第一,选择骨料空隙率很低的骨料,很低的空隙率可以用较少的浆体取得较为满意的工作性。其次,主要控制骨料的级配和粒形。后,注意骨料的含泥量(含粉量)对外加剂用量的影响,含泥量(低于5%)和吸水率偏低的骨料更容易配制出工作性良好的混凝土。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水胶比
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参数之一,对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均有重要的影响。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22给定的水胶比计算公式可以看得出来,混凝土配制强度一定时,水胶比和胶凝材料胶砂强度具有线性关系,而胶凝材料胶砂强度的大小受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的量影响,也就是在矿物掺合料用量不一样的情况下一个配制强度可以对应多个水胶比。水胶比的大小决定浆体的稠度,水胶比越小,浆体稠度越大,反之亦然。骨料在混凝土拌合物中要均匀分布,第一要满足骨料在重力作用下,下沉速率不要过快,即浆体应具有一定的稠度形成浮力阻碍骨料下沉,不要分层。除开这点混凝土拌合物各组分在重力作用下均会出现向下运动,稠度适合的浆体对骨料具有一定的粘聚拖拽力,拖拉着骨料颗粒均匀流动。若浆体稠度偏小,浆体的粘聚拖拽力较小,不一样有效拖拉骨料颗粒运动,导致浆体流速大于骨料颗粒流动速度。若浆体稠度偏大,浆体自己流动不够,也不可以拖拉骨料很好的流动。
(2)浆骨比
浆骨比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中浆体体积与骨料体积的比值,适合的浆骨比是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工作性的重要的因素。浆体在混凝土拌合物中主要其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浆体的填充作用,即浆体填充砂石混合骨料的空隙,另外一个方面浆体包裹在骨料表面降低骨料颗粒间的摩擦力,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越大,骨料颗粒间的距离相对越远,骨料颗粒间的摩擦力也就越小,越促进混凝土拌合物流动。因为这个原因,混凝土拌合物中应具有与其工作性相适宜的浆体量,才可以保证拌合物工作性良好。浆体过少,包裹在骨料表面的浆体厚度较小,骨料颗粒间距离小,摩擦力相对偏大,浆体流动出现的动力不可以有效克服摩擦力导致拌合物流动度不够,骨料易堆积。相反,浆体用量过多,骨料颗粒间距离过大导致阻碍骨料颗粒重力下沉途中颗粒间相互摩擦阻力变小,骨料重力下沉速度大于浆体流动速度,不利于拌合物整体流动。
(3)用水量与外加剂用量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是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参数,两者的用量均会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出现重要的影响。在水胶比一定的情况下,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决定浆体量的大小,混凝土工作性的变化与用水量密切有关,如混凝土坍落度变化20mm,用水量变化约5kg/m3,保持水胶比不变,浆体量也对应变化。外加剂具有保持用水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外加剂的使用使低水胶比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取得满意的工作性成为可能。低于外加剂饱和掺量时,随着外加剂掺量的增多浆体的流动性渐渐增多,浆体的稠度浆体,因为这个原因,外加剂的具有调节浆体稠度的作用,外加剂的使用也该变了纯粹依靠调节水胶比改善浆体稠度的技术手段。综合上面所说得出所述,用水量可以调节浆体数量的多少,外加剂掺量具有调节浆体稠度的能力。因为这个原因,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协调“坍落度、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三者的关系,促使其达到浆体用量、浆体稠度与坍落度相协调。混凝土用水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与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要求的浆体量相协调。同样,外加剂用量也是如此。
(4)适宜的砂率
砂率是表示砂石用量比例的参数,砂率的变化可以导致骨料组合两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砂率变化会导致砂石骨料空隙率的变化,另外一个方面砂率变化会导致骨料比表面积的变化。在混凝土浆体流变性能一定的条件下,粗骨料含量越多,粒径越大,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速度越快。在大流动混凝土中,随着拌合物流动性要求的增多,浆体的稠度降低,要保持粗骨料重力下沉速度与浆体流动速度相协调,一个方面要降低粗骨料的粒径,另外一个方面要减少粗骨料的数量。除开这点细骨料含量的增多,在混凝土流变途中可以支撑阻碍粗骨料下沉速率,提升砂率可以增多砂浆对粗骨料下沉的阻滞支撑作用,使其在流动途中均匀分布。
水灰比0.8水泥用量计算公式?
水灰比0.8,即水:水泥=0.8:1,可以算出水泥浆比重约1.61t/m³,则水泥重量=1.61*(1/(1+0.8))≈0.8948t。旋喷桩水泥用量不单看桩径,需结合现场水泥浆吸入量,按照现场实验求得,以此后确定喷浆提高速度与喷浆泵量,只可以按照常见的现场经验为你测算一下,详细请看下方具体内容:(1m/0.15m/min)*0.08m³/min=0.533m³,则旋喷桩每米水泥用量=0.533*0.8948=0.4769284≈0.48t。
水灰比=水/水泥
水胶比=水/胶凝材料
假设你目前的情况是:砂浆等级M7.5,稠度70-100mm。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砂为中砂,堆积密度为1450kg/m3,含水率为2%;石灰膏稠度为120mm。
解:
(1)计算试配强度:f=7.5+0.645×1.88=8.7(Mрa)
(2)计算水泥用量:Qc=1000(f+15.09)÷3.03C=1000(8.7+15.09)÷3.03÷42.5 =185(kg/m3)(上面的C为水泥强度)
(3)计算石灰膏用量:
Qd=Qa-Qc=300-185=115(kg/m3)(Qa为固定值在300-350当中随意取)
(4)按照砂的堆积密度和含水率,计算用砂量:
Qs=1450×(1+0.02)=1479(kg/m3)
(5)用水量:按照水泥浆强度等级确定,M2.5~M5用水200~230;
M7.5~M10用水230~280;M15用水280~340;M20用水340~400。
我假设的条件是水泥浆强度为M7.5,故此,用水宜选为300kg/m3
(6)各材料用量比:
水泥:石灰膏:砂:水=185:115:1479:300=1:0.62:7.99:1.62
呵呵,目前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183m3×185kg/m3=33855kg就得到水泥用量了
[ 标签:水灰比,计算公式 ]
好评率:百分之100
水泥强度 42.5级,砂率37 %,水泥富余系数 1.1,混凝土强度标准差4.5 用水量为190Kg/m3;标准差σ取4.5MPa,细骨料含水率为3.1%;粗骨料含水率为0.6%)混凝土强度C35,
据题意已知条件计算C35混凝土理论配合比;
1、水灰比计算:
混凝土配制强度=35+1.645*标准差4.5=42.4
回归系数;a b按照石子品种查表得碎石a =0.46 ,b=0.07
水泥实质上强度=42.5*1.1=46.75
W/C=0.46*46.75/(42.4+0.46*0.07*46.75)=0.49
2、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
用水量/水灰比=190/0.49=388kg/m3
核查检验水泥用量是不是满足耐久性允许小水泥用量260kg/m3,计算得水泥用量388kg/m3大于规定满足
3、选用砂率=37 %
4、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砂、石用量,按重量法计算;
已知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190kg/m3,水泥用量=388kg/m3,砂率=37 %,假定混凝土拌合物2400kg/m3
确定用水量,用水量除以0.8,所得就是水泥用量。
混凝土含量怎么算?
这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专业,不是科普问题。
1、按照需混凝土的性能和强度选择水泥品种、等级;
2、检测水泥、砂、石、水的质量及砂石的级配;
3、按材料指标用保罗米公式计算出水胶比;
4、按照需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及石子粒径选择每立方混凝土用水量;
5、选择砂率;
6、按重量法计算出每立方混凝土土拌合物需的水泥、砂、石、水的重量;
7、按此比例经试配得到的试块强度进行调整,得到试验配合比;
8、按照现场砂、石的含水率调整成为施工配合比。
只可以回答道这样的深度是内行再深入细节交流。
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方式?
一、设计依据
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22》
2、施工图纸等有关标准
二、设计目标和要求
1、设计坍落度180±20mm;
2、混凝土设计强度为30MPa。
三、组成材料
1、水泥:P.042.5,28d抗压强度47MPa;
2、砂:II区中砂,细度模数2.7;
3、碎石:5~25mm合成级配碎石(5~10mm;10~25mm=百分之30:百分之70);
4、外加剂: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掺量1.8%,减水率25%;
5、粉煤灰:F-II级粉煤灰;
6、粒化高炉矿渣粉:S95级;
7、拌和水:饮用水。
四、配合比设计计算
1、计算配制强度(fcu,0)
按照公式fcu,0≥fcu,k+1.645δ
式中:fcu,0-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cu,k-设计强度(MPa)
δ-标准差,取5
试配强度fcu,0= fcu,k+1.645σ=30+1.645×5=38.2(MPa)
2、混凝土水胶比(W/B)
W/B=ɑa×fb/(fcu,0+ɑa×ɑb×fb)
式中:ɑa,ɑb-回归系数,分别取0.53,0.20,fb-胶凝材料强度。
已知,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为47.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