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当前位置: > 财会 > 税务师 > 税务师考试资料 >

五礼制度规范,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包括什么

时间:2023-02-11来源:华宇考试网作者:税务师考试资料
五礼制度规范

五礼制度规范?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概制计划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凶礼,丧葬,还有对天灾人祸的哀吊之礼,凶荒之礼;宾礼,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军礼,出征·或者动员非常多人力的活动等之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谢谢!

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受到破坏,即这里说的的“礼崩乐坏”。古代的五种礼制度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制度规范:

1、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非常统治阶级所重视。

2、凶礼:就是跟凶丧相关的一系列礼节,这方面不仅仅涵盖丧葬之内容,还有其他一部分跟灾难相关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就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3、军礼:指旧时指军中的礼仪。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军人的礼节;军中的礼节。涵盖举手礼、注目礼、持枪礼。

4、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5、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嘉,美、善的意思。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嘉礼的用意在亲和万民,这当中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之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总体涵盖?

我们国内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那在古代都拥有什么礼仪吗?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觉得礼仪涵盖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其实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古代政治礼仪

祭天

早时间是在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那天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第一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反映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全部这些详细崇拜,在达到一部分后面,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产生“帝”崇拜发展演变得来的,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高统治者服务的,因为这个原因,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那天,礼仪与祭天总体一样。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要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大家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可以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开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军礼

涵盖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紧跟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这个时候,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与。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一样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与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启动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很多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取“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后面,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哇~真的是涨知识了呢!

原来在古代

还有这么多重要的礼仪

“礼仪之邦”的称谓果然名副实际上

虽然生活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

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觉得礼仪涵盖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其实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涵盖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出现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开展途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实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大家觉得一切事物都拥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为这个原因,礼仪起源自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产生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开展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一、吉礼(祀天、祭地、宗庙祭祀)

二、嘉礼(婚礼、冠礼、笄礼、射礼)

三、宾礼(朝觐礼、相见礼)

四、军礼(征战礼、校阅礼、田猎礼)

五、凶礼(丧礼、荒礼、灾礼)

培训管理制度五个必要?

一、培训目标

让新员工在短时间内了解公司历史、发展情况、有关政策、企业文化等,帮新员工确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明确自己未来在企业的发展方向。

让新员工体会到归属感,满足新员工进入新群体的心理需,为新员工提供正确的有关公司和工作岗位信息及公司对他们的希望,提升新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向他们提供寻找帮的方式,加强新老员工当中、新员工与新员工当中的沟通。

二、培训内容

1.企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企业的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

3.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

4.员工职业化培训(心态、沟通、工作方式和技巧、职业礼仪)。

三、培训分为三个阶段

l 公司培训

l 部门培训

l 试用期转正计划

四、公司培训

1、培训目标,传授各自不同的知识,并使新员工重点了解下方罗列出来的两大项内容

2、培训内容

3、公司概况。公司的发展历史、经营业务、经营现状、公司使命、公司愿景、行业地位、发展趋势; 公司组织机构,各个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与业务范围、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情况

4、有关规章制度,人事规章制度,主要涵盖:薪酬福利制度、培训制度、考查制度、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财务制度,如费用报销制度其他,如商务礼仪、职业生涯规划

五、部门培训

1、培训目标,让新员工学习未来实质上工作需的技能。

2、培训内容,新员工所在部门领导组织结构、主要职能和责任、规章和制度。掌握并熟悉未来工作的岗位职责及详细内容、每天的例行工作及非例行工作。未来工作可能会用到的技能和技巧。掌握并熟悉与其他兄弟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培养团队Team精神,对工作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企业、部门充满信心,对客户真诚服务的信念。

班主任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1、第一教师应该事事处处讲文明、讲礼貌,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榜样。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和行为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古人说“己正而后能正人。”老师对人尊敬,态度温和,对学生就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课堂上,老师用和蔼谦逊的态度与学生谈话,如:“请打开课本”,“我个人有这样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这样回答可能会更好一部分”,学生就感到亲切。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坐姿不端或做小动作时,不训斥叫嚷,而是走到跟前,轻轻扶他一下,或用眼神示意一下,学生就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毛病而自觉改正过来。

2、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还有它所描绘的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灵、仪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和组织学生多欣赏一部分思想内容健康、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散文、童话等。可以读给学生听,也可让学生自己朗诵。这样做,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平日用语,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详细指导学生的行动。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坐姿不端、站姿不美时,可以教一首儿歌:“坐得正,象口钟,站得直,象棵松,走路挺起胸,真是个好学生。”学生听来很感兴趣,都可以自觉地端正坐、站、走的姿势。

3、还能用到班队会、板报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把考生中间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和事登在板报上;把平日生活中应遵循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分阶段登在黑板报上,让学生时刻对照自己的言行,定期评价学生遵循纪律、文明礼貌的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使学生清楚什么是文明的,什么是不文明的,以此明辨是非、美丑,受到深入透彻教育

二、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滴水穿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习惯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形成的。学生们了解了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还一定要付诸实践,一步一步养成习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唯有在持续性的实践中才可以渐渐形成。因为这个原因在教育途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平日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一、上好第一堂礼仪教育课

新学期启动,利用一周的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首次礼仪课,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形成氛围。第一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详细、具体的文明礼仪常见,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进行文明礼仪训练。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清楚怎样去做,这样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学科学教育学渗透礼仪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懂文明讲礼仪守规范,作为品德教师的我从课程中具体安排出一定的课时针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学生和我一起编写“文明礼仪细则”,并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对礼仪、礼节、礼貌“三礼”要求的认识,持续性修整学生的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要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充分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其他学科在教学途中也可以结合课堂常见进行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激情育意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不可以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影响别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在自己取得自由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妨碍别人,以持续性提升学生的行为能力和习惯水平。

结合学校的每月之星评比,我班也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日晨会诵读中学生平日行为规范和“八荣八耻”;建立督导、检查、评比制度,评出班级每月之星;成立礼仪岗和监督岗,对学生进行礼仪的示范、检查和监督;通过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和礼貌用语的学习,使学生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对子对问题学生跟踪帮教等。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持之以恒,使学生一步一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一抓究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帮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四、榜样示范抓正面诱导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简明、容易而又效果是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不要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但凡是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可以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可小看。第一,为人师表作示范,教师要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其次,先进人物示范。以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培养良好的榜样。再次,行规之星作示范,以班级、学校行规之星的好的行为为表率。

五、家校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因为家长对独生孩子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致使了学生家庭礼仪的缺失。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文明礼仪教育还一定要向家庭延伸。我们向提出学生家庭礼仪的详细要求,并布置家庭礼仪作业,通过家校联系卡进行家校互动。我们还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并熟悉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涵盖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加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现代社会里,人与人当中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了,在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心还有提升学习主动性等都出现积极有利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从细微处入手,把学生平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了解不觉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我将为之不懈的努力,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名老师我是这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

第一,班主任到班级,各位考生一定要我们全体喊老师好,就在座位上喊。放学了离开教室一定要喊“班主任再见”。全部考生不准说脏话、不准骂人。

第二,除了上课前喊老师好,其他任什么时候候见到老师都要喊老师好。进教室、进办公室一定要喊报告,征得老师同意后才可以进去。

第三,全部考生在课堂上要适应老师,配合老师,决不可以顶撞老师,对任课老师不满意先向班主任提出,不可以直接和任课教师出现冲突。

第四,做阳光男生优雅女生,男生不留长发怪发,不纹身,女生穿着得体,不化妆,不披发散打染发。全部童鞋在学校念书这个时间段全部穿校服,穿着不攀比,生活简朴。每月评选一次班级阳光男生优雅女生。

第五,全部童鞋在家里要孝顺父母,每周回家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我在期末家访时向家长询问。

第六,注重常见教育,利用午读课给学生讲评弟子规,早读课抽出五分钟朗读弟子规及校规班规。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强化文明礼仪教育。

第七,注重教室文化布置,教室和孩子动手粉刷一新,教室卫生每天打扫的很干净。墙壁张贴一部分文明礼仪教育警示语还有小故事。教室尽量多的摆放一部分花草,班级建设了一个读书角,多收集一部分有益的图书。尽我的大可能把教室布置的温馨美丽,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潜移默化成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第八,将文明礼仪教育写进班规,考生违反就要受到对应的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培养榜样。

结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的做法是外在强化,内在修行,内外兼修,完成改变。

原始社会的礼仪三大阶段?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自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产生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比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清楚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启动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比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

礼仪起源自于公元前21世纪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中、晚期时,中国就产生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当时的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早期礼仪起源自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1)礼仪的意思是礼节和仪式,出自《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礼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自不同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2)古代汉族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涵盖:1、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2、反映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当中的交际之礼;3、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4、人与人当中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时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当中,礼让三先。每一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少的一份。有的时候,还把那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苍老体弱的老者。

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故此,各位考生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们国内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礼仪在中国近代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讲解了礼仪起源与中国古代礼仪发展,在今天的章节中讲解下礼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给各位考生补习下礼仪发展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的崭新的阶段,总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主要是摒弃封建社会束缚大家的“神权”、“天命” “愚忠尽孝”还有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确立了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继承发扬讲究诚信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

二是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这个时期想必各位考生都清楚,十年的动乱使各个方面都导致损失,涵盖礼仪在内。不少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礼仪文化受到摧残。

三是礼仪复兴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推行新的问inggongyue等,各行各业礼仪规范也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每天都变得更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中国礼仪全书》、《中国应用礼仪大全》、 《外事工作与礼仪》、《礼仪实用教程》等讲解,研究礼仪的图书考试教材持续性问世,我们国内的礼仪文化在这这个时间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融入了部分西方礼仪文化成为了独有的中国礼仪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时更需多学习礼仪知识,弘扬中华礼仪传统美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之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自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产生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内容涵盖: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部分祭典仪式;制定一部分在大家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比如:在旧石器时代大家尊崇男女不一样的思想;在炎黄、尧舜禹的时候代中,大家渐渐推出“三纲五常”的理论。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夯实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满足奴隶社会政治需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目前这个时候,中国首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如“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

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们国内早的礼仪学专著。

在汉以后2 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实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首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入透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规则和程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很重视礼仪,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

他觉得“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要求大家用礼的规范来管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当中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标和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

他觉得“礼”不仅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 管仲觉得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把“礼”看做是人生的详细指导思想和维持国家的第一支柱。

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在我们国内长达2023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在不一样的朝代礼仪文化具有不一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规则和程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途中,它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总体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

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统礼仪的主体。

5.近代礼仪的发展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中国产生“大杂烩”式的礼仪思想,有关礼仪的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已经在这个时候,西方与中国推崇的思想截然不一样,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

对比中国的思想来说,西方更显得开放和自由,中国的思想略为保守。

6.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满足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部分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每天都变得更频繁,西方一部分先进的礼仪、礼节相继传入我们国内,同我们国内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

不少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持续性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每天都变得更红火。

大家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渐渐变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大多数情况下唯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除了繁文缛节、复杂琐碎的主要内容,吸收了不少反映时代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

现代礼仪简明、实用、新奇,比较受欢迎、灵活,反映了高效率、快节奏的时候代旋律。

孟子先提出。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自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产生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比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清楚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启动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比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带来一定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除开这点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相关资料表达,当时大家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不一样。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每天都变得更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耗费时长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下并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产生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启动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这里这个时间段,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因为缺少科学知识,大家不理解一部分自然情况。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为这个原因,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故此,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非常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大家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

全面讲解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

《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补上来。六官分又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当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当中的会盟等礼节;

军礼,主要涵盖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涵盖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不少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除开这点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部分涉及礼仪的主要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涵盖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除开这点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星期六和星期天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产生了这里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国内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在这里这个时间段,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奉献。

他编订的《仪礼》,具体记录了战国之前贵族生活的各自不同的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早、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礼仪著作

孔子觉得,“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大家用道德规范管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当中要有同情心,要相互关心,彼此尊重。总而言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实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需要有法治。唯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可以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后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帮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详细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总和是49篇,包罗宏富。

这当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

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大家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式,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而言之,《礼记》算得上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产生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觉得,“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非常多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每天都变得更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致使一部分礼仪显得虚浮、烦琐。比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不动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部分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取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以此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这个时间段,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启动流行于上层社会,后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一步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大家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还有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很难补上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不少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培养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每天都变得更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讲解、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考试教材持续性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大学怎么加入礼仪社?

有可自主报名,不过参与礼仪社需思想品德良好,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遵循礼仪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2.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很好的素质文化,仪表举止礼貌文明, 坐立行走体态端正。

3.一定要热爱礼仪工作,有贡献精神,明确礼仪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循,服从组织具体安排。

4.强烈的责任心,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主要记录在?

“三礼”是我们国内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三礼”记录、保存了不少周代的礼仪,这当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详细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自不同的礼制的总和,其实就是常说的“礼”的详细内容。

《周礼》面世之初,连一部分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没有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

、从制度方面来说,《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五礼”的说法,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们国内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不少内容至今还在延续。

二、从文化方面来说,礼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文明的符号,也是内在道德的表征和外在的自律。礼仪的实质是尊重人还有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敬重。故此,目前我们一般会“礼貌待人”,这样给人的印象由内而外就很好,会认为这个人有修养,有素质。礼仪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与政体和文化融为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学习传统文化,礼仪很重要,例如我们给各位考生讲非遗文化时也曾教各位考生“香、茶、花、礼、乐、诗书。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各位考生文化和礼仪。

三、从人分娩成长方面来说,有诞生礼俗,又称生育礼是人生启动阶段的主要礼仪习俗。更细的还涵盖求子礼俗、怀孕礼俗,还有诞生和养育诸过程都拥有礼俗。这又涵盖诞生礼俗、中的三朝礼、满月礼、百岁礼、周晬礼、命名礼。有钱人家要给孩子启蒙授书,这是传统的“童蒙礼”,12岁时举行圆锁礼,把百天或满月时身上挂的长命锁取下来,这个问题就算圆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灵魂已经健全,可以独立面对灾厄等。成长途中后就是成年礼。前段时间我们给一部分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还策划举行了“成人礼”,完全根据古代的礼俗来做,并拍摄记录下18岁成人时的重要时刻,也很有意思。

四、从婚丧嫁娶方面来说,结婚礼,婚嫁过程从先秦以来规范,我们说有六个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另外还有中国传统丧葬礼俗。

五、在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上看,每个节日都拥有自己的礼仪习俗,春节、人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等节日。各有各要做好的礼仪

培训机构办学管理规定?

按照公司所属行业和规模的不一样,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也带来一定区别,但因为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一样,其制度也只在一部分局部带来一定变化。按照广州管理培训讲师的讲解,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涵盖: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档案管理、会议管理、印鉴管理、公文打印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库房管理等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为提升效率,还把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统统纳入到公司行政管理的范围中。

  目前结合详细的行政管理培训相关内容详细讲一下,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档案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公文打印管理制度、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

  1、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

  主要涵盖:员工的着装、仪表、语言、行为、及商务活动中的礼仪等等。工作纪律主要有上下班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休假制度、奖惩制度、离职及辞退制度。对一部分行业来讲,员工的礼仪和工作纪律是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中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主要内容。

  2、档案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材料的收集、归档范围、立卷、档案保管期限、保密级别、档案的借阅等等。

  3、会议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会议的分类及召开权限、会议的组织、会议纪律、会议记录、会议跟进等等。

  4、印鉴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印鉴的制发、公司印鉴对内对外使用规定、印鉴的权责人及部门、印鉴的保管、印鉴使用登记等等。

  5、公文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公文格式及行文规范、收文程序、发文程序、公文归档、公文清退、公文处理等等。

  6、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购置规定、保管制度、领退制度、登记制度。

  7、库房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涵盖:人员职责、购置、验收、入库、存储保管、盘点、安全管理等等。对一部分从事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来讲,库房管理制度是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中重要内容。

税务师免费资料下载

    相关推荐: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税务师考试资料热门资讯

  • 五礼制度规范,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包括什么

    五礼制度规范?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概制计划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凶礼,丧葬,还有对天灾人祸的哀吊之礼,凶荒之礼;宾礼,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军礼,出征·或者动员非常...

    2023-02-11

  • 水中浸物体积公式五年级下册数学浸没物体的公式

    水中浸物体积公式? 假设物体都浸入水中,且液体没有溢出容器,则浸没在水中物体体积=液体升高体积=水面升高高度×容器底面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浸没物体的公式?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v排=f浮/ρ水g=g物/ρ水g。 在物体不出现...

    2023-02-11

  • 海南个税申报步骤,海南自贸港购买进口汽车

    海南个税申报步骤? 1、登陆进入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点击综合所得申报。 2、点击正常工资薪金后面的在内容框中填写。 3、进入工资薪金在内容框中填写,点复制上月当期数据,再点马上复制数据。 4、返回综合所...

    2023-02-10

  • 球的体积公式如何推导,球的体积与球的面积公式的关系是什么

    球的体积公式如何推导? 球的体积V=4/3*π*R^3,这当中R^3代表R的立方,即R*R*R,球的表面积S=4*π*R^2,表面积公式推导需用到积分.而通过表面积推导体积比较简单.在球的表面取很小的平面A,A与球心组成了一个椎体,可以应用椎体的体...

    2023-02-10

  • 贵州电子学校怎么样,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多久开学的

    贵州电子学校怎么样? 可以的,还不错。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故此,工科为主,集文、理、经、管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院。 学院被教育部等六部...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