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规则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对照表

对联规则平仄相对?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套用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哪种形式,都一定要具备以下规则:
1.要字数相等,断句完全一样。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一定要一样,很少很多。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一样。大多数情况下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一定要在一样的位置上。
4.要内容有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一定要相互衔接,但又不可以重复。
对对联平仄对照表?
对联的平仄,一般来讲,只要不是长联,分段的,假设是七个字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要不产生三平尾三仄尾或者下联产生孤平,一三五字平仄声可以按照需调换,但二四六字一定要肯定是什么声就是什么声。三四五六八九十十一等字从而类推。假设长联需分段,哪怕上段末尾已经是平声或者仄声,下段一样可以继续用回,但两字平声或者仄声后,一定要换回仄或者平声,要两两交错。
对联的上下联平仄有哪些规定?
一、上、下联的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字,下联后一个字一定要是“增”声字,其实就是常说的仄起平收。例子: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后一个字。
长联由不少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后一个字一定要平仄相对,这其实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合上面所说得出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落款规范法则?
书法作品中,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
1、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 上款大多数情况下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还有表达地址位置、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 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2、单款:大多数情况下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涵盖表达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以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大多数情况下以两方比较好,印与印当中要一定程度上拉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