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象型
这样的类型题的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找到诗中描绘的有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2个步骤,用核心话语概括形象的特点。
第3个步骤,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境型
这样的类型题的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2个步骤,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打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的反映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3个步骤,按照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第一表达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第2个步骤,用一两句话准确表达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3个步骤,结合诗歌相关内容详细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情况。
第4个步骤,一定程度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打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诗眼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2个步骤,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3个步骤,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语言风格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2个步骤,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这特色是如何反映的。
第3个步骤,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表达技巧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准确的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2个步骤,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第3个步骤,分析作者选用这样的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4个步骤,这样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7、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理解诗句含义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2个步骤,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8、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观点态度型
题目作答模式是:
第1个步骤,明确表达你的观点。
第2个步骤,结合诗句进行认真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9、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法: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认真分析评价。
2.题目作答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控掌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涵盖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的视角(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式等)来寻找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整体分析,又有详细分析。表达时要注意条理了解,层次分明。
10、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题型
1.提问方法: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不是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样的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实际上这个类型的题目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合适的表达。
3.题目作答思路:
(1)仔细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题目作答
4.题目作答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的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题目作答步骤:
(1)诗歌各句(或有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1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法:某词是全诗的重点,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很讲究构思,时常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出题时常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学员对全诗的把控掌握程度。
3.题目作答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语言
提问方法: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讨论一下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样的题型不是要求推测、猜想很小一部分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题目作答的词大多数情况下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题目作答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相关语句详细分析这样的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目作答格式:整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1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提问方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什么地方?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样的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题目作答时不可以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题目作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况。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诗眼类
(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重点?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逢入京使》是唐朝岑参的佳作。整体赏析:诗人在远负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东望故原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慰藉家人。
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唐朝天宝八载,岑参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当时唯有34岁,告别在长安的妻子,跃马扬鞭踏上漫漫征途。
西出阳关奔赴西安,岑参也不清楚走了多少路,在通往西域的道上,碰见了夕日的熟人,立马而谈,互问寒温。
清楚对方要返京速职,免不了有部分伤感,同时请他哨封家信回长安慰藉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赏析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该诗以描绘南北朝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爱国思想和社会风貌。整首诗铺述详细,二十个句子都是工整的五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清新自然,气韵流畅。因为这个原因,自己觉得试题问得不准确,没办法回答是不是“充分”。
逢入京使赏析题是一道文学作品分析题,答案是: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描述了逢使者入京的场面和对都城长安的描绘,描写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情况和国家的强盛。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这当中,作者运用了形象鲜明的描写手法和娴熟的词藻,使整首诗的氛围带有壮丽和豪迈。
一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经说过,,“折柳”二字是全诗的重点。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不是同意“重要”之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1),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 绿绮:古代名琴。(2)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讨论一下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三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非常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⑵有关这首词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人觉得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觉得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觉得二者兼有。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四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中毕业考试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觉得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
要答案《题李世南画扇》作者为元代诗人、文学家蔡肇。其古诗全文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题李世南画扇》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变动、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
【鉴赏】
该诗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 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一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地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促使其显得丰富多彩。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当中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肯定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答:古代诗歌鉴赏方式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快速把控掌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中毕业考试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1)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2),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1)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努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该题目中,注释(1)告诉我们李弥逊“因努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题目作答就比较容易切入。
二、看重要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重点语言,比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部分表达诗眼的词句,时常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假设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一步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假设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的视角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焰焚身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假设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详细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不是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1)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会的……思考。
(2)衬托(映衬、反衬、烘托)(3)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
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提高感染力;或导致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提高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详细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大多数情况下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因为“莲”与“怜”音同,故此,古诗中有很多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经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持续性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经常会用到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题目作答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达观点,再陈述理由。
请看2004年高中毕业考试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非常短亭。
有关这首词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人觉得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觉得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觉得二者兼有。
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
【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题目作答时,先分说后总说。
比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中毕业考试诗歌鉴赏题,有一学员这样答题: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因为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详细分析两字的妙处。
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情况【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再总说】。
【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题目作答时,先总说后分说。
请看2004年高中毕业考试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反映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打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打造出孤寂的意境。
【后分说】
4、分点答题式
题目作答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请看2004年高中毕业考试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1),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
???(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讨论一下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中毕业考试全国卷一)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剖析解读】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还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
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部分学员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其实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反映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明显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不是有遗漏的主要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以此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还有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认为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以此导致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故此,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中毕业考试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认为“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剖析解读】
两字各有其妙,因为这个原因说哪个字好都不可以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故此,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假设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暂时还没有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这当中。
第一问2分。
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就可以,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
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觉得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
解释意思2分。
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
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
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一样,这个方向不要求落实,故“海”字没有设立扣分点。
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
你觉得巧妙在什么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情况,注重炼字寄寓感情。
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
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这首诗一开头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本诗构思新奇,比较受欢迎,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就读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非常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一样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出现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就读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一样吗?请讨论一下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
如说一样,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一样,《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开篇第一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不少,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罢了。
(1)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2)并详细分析写风的活动采取了怎样的手法。
(1)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2)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变动情况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1)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2),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1)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2)欢:指的是酒。
《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考试试卷孤篷看,依然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详细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考试试卷”刻划诗人既抱期望而又疑惑和不解不安的心态。
“依然”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最终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可以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成功的乐趣”)(意思对就可以)
以上就是本文古诗鉴赏的十七类题型,逢入京使诗歌鉴赏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china-share.com/xueli/202308262117009.html
发布于:华宇考试网(https://www.china-share.com/)>>> 二年级数学试卷栏目(https://www.china-share.com/xiaoxueernian/shuxueshijuan/)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e8548113@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古诗鉴赏的十七类题型,逢入京使诗歌鉴赏题及答案和二年级数学试卷的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针对古诗鉴赏的十七类题型,逢入京使诗歌鉴赏题及答案和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古诗鉴赏的十七类题型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
2023-08-26
本文主要针对文明礼仪包括哪些方面,十大基本文明礼仪内容有哪些和文明礼仪基本内容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文明礼仪包括哪些方面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
2023-08-25
本文主要针对四年级作文《森林公园》,茂名森林公园一日游作文500和森林公园一年级作文怎么写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四年级作文《森林公园》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
2023-08-25
本文主要针对2023年咨询工程师考试难度,咨询工程师评价和实务听谁的课比较好和2017咨询工程师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2023年咨询工程师考试难度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
2023-08-24
本文主要针对宁波市2023年机关事业公积金核定基数,宁波教师编制取消了吗今年和宁波事业编真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宁波市2023年机关事业公积金核定基数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