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根高和齿顶高计算公式,斜齿轮齿顶高系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齿根高和齿顶高计算公式?
齿高计算公式
齿高计算公式:h=(da-df)/2。da为齿顶圆直径,df为齿根圆直径。
齿高与齿厚:轮齿的高度由模数(m)来决定。
齿顶高(ha)是从齿顶到分度线的高度,ha=1m。
齿根高(hf)是从齿根到分度线的高度,hf=1.25m。
齿厚(s)的基准是齿距的一半。s=πm/2。
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根高大于齿顶高。针对这个问题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
斜齿轮齿顶高系数计算公式?
齿顶高系数计算公式:d=mz。齿顶高系数是几何参数斜齿圆柱齿轮的端面齿廓为准确的渐开线,法面齿廓为精确的渐开线,它的端面与法面参数不一样。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轮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产生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
1、齿顶高系数的定义:齿顶高系数是几何参数 斜齿圆柱齿轮的端面齿廓为准确的渐开线,法面齿廓为精确的渐开线,它的端面与法面参数不一样。2、顶隙的定义:顶隙是指在齿轮副中,一个齿轮的齿根圆柱面与配对齿轮的齿顶圆柱面当中在连心线上量度的距离。其作用是保证啮合不卡死,并可以储存润滑油。3、计算公式:两齿轮啮合时,总是一个齿轮的齿顶进入另一个齿轮的齿根,为了防止热膨胀顶死和具有储成润滑油的空间,要求齿根高大于齿顶高。针对这个问题引入了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齿顶高系数ha*=ha/m,顶隙系数C*=C/m。大多数情况下正常齿:ha*=1;C*=0.25短齿:ha*=0.8;C*=0.3。这当中C指的是顶隙,m指的是齿轮的模数。
斜齿轮全齿高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是h=M*1。25,齿轮全齿高就是齿顶高加上齿根高,齿轮大多数情况下涵盖轮齿、齿槽、端面、法面、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模数是全世界通用的称呼,使用符号m(模数)和数字(毫米〉来表示轮齿的大小,数字越大,轮齿也越大。
此外在使用英制单位的国家(例如美国),使用符号(径节)及数字(分度圆直径为1英吋时的齿轮的轮齿数)来表示轮齿的大小。例如:DP24、DP8等。还有使用符号(周节)和数字(毫米)来表示轮齿大小的比较特殊的称呼方式,例如CP5、CP10。
分度圆直径:d=m1*z
齿厚:s=p/2=pi*m1/2
齿距:p=m1*pi
齿顶高:ha=m2
齿根高:hf=1.25m2
由此可见,采取模数制后齿轮轮齿变得短而粗,这样可以提升承载能力。
齿高与模数的计算?
齿轮模数已经标准化,设计时按照传递负载计算确定。在齿轮传动参数计算体系中,模数作为一个基本参数,在计算确定后面,齿高大多数情况下用模数乘以齿高系数得到。
对标准齿轮,齿高系数一般取1,短齿齿高系数可取0.8,长齿齿高系数一般取1.25。对变位齿轮,齿高计算还需要考虑齿高变化系数的影响。
齿高与摸数的计算:
1、齿高(h)与摸数(m)的计算公式:
即:齿全高(h)=摸数(m)x系数2.25
这当中系数2.25是固定的。
齿顶高(h顶)=摸数x系数1
齿根高(h拫)=摸数x系数1.25
2、齿高(h)和摸(m)的关系为正比关系, 即:系数是固定的值,既然如此那,齿轮的摸数越大,齿高数值就越大。
3、举例说明:
(1)摸数m=2
齿高h=2×2.25=4.5(毫米)
(2)摸数m=3
齿高h=3x2.25=6.75(毫米)
1.齿顶高和模数并非一回事。齿顶高=齿顶高系数×模数,模数没有单位,而齿顶高=模数×齿顶高系数,单位为mm。一般看到的一样知识数量一样,而本质差别很大。
2.齿顶高是指渐开线圆柱齿轮从分度圆到齿顶圆当中的径向距离。正常齿制,m大于等于1时,齿顶高系数=1,短齿制时,系数=0.8。 故此,,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齿顶高和模数大小一样
小直齿轮,齿顶高,齿根高计算?
手册上有计算公式,齿顶高ha=(ha*+x-σ)m,齿根高hf=(ha*+c*-x)m。
齿条齿高、齿厚计算公式?
齿条哪些尺寸的计算公式:齿距 P=πm 齿厚 s=πm/
2 齿槽宽 e=πm/
2 齿顶高 ha= ha*
m 齿根高 hf= ha+c=( ha*+c*)
m 全齿高 h= ha+ hf=(2 ha*+c*)m
斜齿轮的齿顶高和齿根高的计算是不是和直齿轮一样?
针对齿顶高方面的尺寸计算,同等(齿轮)参数条件下,直齿轮的计算方式,与斜齿轮法向的计算方式是一样的。斜齿轮齿顶高,等于法面齿顶高系数×法面模数,等于端面模数×端面齿顶高系数;因为,斜齿轮端面模数大于法向模数,故此只可以说,斜齿轮端面齿顶高系数小于法向齿顶高系数。供参考。
齿轮的齿顶高系数、变位系数是如何确定的?
唯有角変位才要考虑并计算齿顶高变化系数,针对角変位齿轮里的齿顶高变化系数的引入是为了让两齿轮在变位后的中心距安装下取得和标准未变位齿轮一样的顶隙间隙,实际上就是齿顶高降低,实质上角変位齿轮在不少情况下就算不计算齿顶高变位系数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齿顶间隙,但是,当变位系数角大时,假设不考虑齿顶高变化系数有可能致使齿顶间隙过小甚至卡死,故此,针对角変位齿轮齿顶高变化系数是强制计算参数,当然非标设计具体计算过齿顶间隙的齿轮可以无视这个参数
标准圆柱直齿轮的计算公式(齿数+2)*模数=齿顶圆(齿数-2.5)*模数=齿底圆变位系数要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才可以确定有高度变位,观察的视角变位,正变位和负变位等总而言之有点复杂。

>>注册一级建造师培训班视频课程,听名师讲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