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投产运营伊始,就注重本土化发展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税收的提升,带动当地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从2016年聘任17名印度员工至2018年底的近60人,员工本土化率达92.8%。
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每年分批组织印度员工赴中国学习专业技术,组织专家到印度进行技术支持,在传授操作技能的同时帮助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流水线等,使他们具备了生产、质量、采购、物流、安全、消防等完备的管理知识及工作规范,完全掌握编排生产计划、物料配送、质量检验及控制的能力。
作为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印度员工,2016年,杜比还只能算是初级蓝领,如今,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电机制造技术,技术水平达到中级。面对半月谈记者,杜比感慨:“中国中车引入对技术工人的技能评价体系,充分带动了自己技术水平的提升,这种以人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是实现‘印度制造’的根本所在。”
河钢集团让塞尔维亚重拾骄傲
成立于1913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唯一一家国有大型支柱性钢铁企业,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然而一度辉煌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在经历过一段坎坷的发展之路后,到2016年已是举步维艰。塞尔维亚政府被迫组织国际招标,面向全球寻找能够挽救百年钢厂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时的中国河钢集团,正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6月,河钢集团正式成为斯梅代雷沃钢厂资产的所有者和运营方,斯梅代雷沃钢厂成为河钢塞尔维亚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
河钢集团先后派出11批次、近200人的雄厚技术管理团队,深入河钢塞钢产线,对各系统、各工序存在的问题进行起底式专业诊断;组织河钢塞钢与集团所属钢铁企业及欧洲先进企业全面对标,完善技术改造方案。河钢国际全球化采购铁矿石的规模优势、河钢德高在110多个国家开展商业活动的渠道优势,也为河钢塞钢稳定原料供应、扩大产品出口提供了巨大平台。
河钢塞钢烧结厂经理高永利说:“我把自己多年来的生产经验和这里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引进到这里,让设备尽快恢复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合作没多久,2017年一季度,塞尔维亚遭遇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多瑙河结冰。在此不利情况下,河钢塞钢仍然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并连续实现盈利。
斯梅代雷沃市的很多家庭几代人都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作,他们对这座工厂的情感早已融入了生命。3年来,河钢坚持“三个本地化”原则,即效益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公司收益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提升,完全依照当地法律、法规及文化习俗实施管理和经营,用工方面除了从国内抽调7名管理和技术骨干组成必要的管理团队之外,其余全部为当地员工。
截至目前,河钢塞钢不仅实现了5000多名员工收入的稳定增长,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为更多的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斯梅代雷沃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围绕河钢塞钢工作。
浙江岩土为中国印尼合作育才
普拉赛提约是中资企业浙江岩土基础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岩土)和印度尼西亚培训机构合作培养的首批19个旋挖钻机操作手之一。在这里,他从一个对钻机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初级水平操作员。普拉赛提约说,是浙江岩土给了他新的发展机会。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雅万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国和印尼在工程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浙江岩土印尼培训学校校长叶带凤介绍,不少在印尼的中资建筑企业都面临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为了推动企业本土化,为印尼新增就业机会,推动中国技术借船出海,浙江岩土决定和印尼知名培训机构合作,为印尼培养技术人才。
叶带凤说,合作模式上,由印尼方推荐学生,浙江岩土提供教材、师资和培训场所,并负责学员的吃住行及生活津贴。教学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师傅传帮带,以加速学生成长。
作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尼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印尼正在全国范围推广企业与职业高中合作的“衔接和匹配职业教育计划”。除了浙江岩土,华为印尼公司、印尼经贸合作区青山园区等中资企业都和印尼职业高中进行了配对,开展学生职业教育培训,受到印尼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叶带凤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在印尼是长远发展计划,未来培训学校还将大量招收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生,为“一带一路”储备本土化人才。
基层治理现代化
5 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走?
“断头式”调研不断,“迎调”成了新负担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把党的部署与各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倾听社情民意、破解问题矛盾。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
示范点络绎不绝,落后地门庭冷落
中部某省相关部门曾选取6个县区作为样本,对涉及样本的“调研”情况作了一次调研。其中,3个县是交通不便、基础较差、经济落后的县区,另外3个则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经济发达。
对比发现,2018年,中央和省、市级到先进县区的调研平均数为71次,到落后县区的调研平均数为20次,两者相差51次。其中到离省会较近的一个县调研多达93次,到较远的黄河岸畔的一个县调研只有9次,两者几乎相差10倍。
在被调研的3个先进县区中,有1个县在2017年4月25日一天就接待了3批62人调研;另一个号称“全国百强”的县级市,其发达乡镇在2018年接待调研20次,同属一个市的欠发达乡镇则为0次。
此次调研还发现,一些领导干部选择调研课题时挑肥拣瘦,对成熟的、完善的课题重复调研,而对全新的、有挑战性的课题则少有问津。
某传统农业大县在几十年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调研课题和资料,选择这个县做农业调研课题事半功倍。数据也证明,2018年各级调研团队在这个县的金农谷园区调研39次,占到总调研数的42%,而邻近的钨钢工业园区全年调研接待次数为0。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导致调研冷热不均的原因上下参半。
基层同志希望在上级领导面前出彩、展现政绩,所以介绍情况、安排线路不是按调研内容而定,而是想方设法让上级走经典路线,尽量安排到有特色、有亮点的地方调研,包括每个环节的时间、内容等都要严丝合缝地准备,甚至围观人员等都要事先布置。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部分上级领导不去落后村调研的原因还在于,落后村往往也是矛盾集中村,去那里调研不仅极有可能工作完成不了,还会被上访群众围堵难脱身。
一名经常负责拟定调研方案的基层干部吐槽,厚此薄彼的调研,屏蔽了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也丢掉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和功效。
害怕礼数不周,“陪调”成了大负担
采访中,一位区长统计发现,2018年该区政府班子成员共陪同上级检查和调研234次,其中区长自己参与过46次;2019年上半年区政府班子成员陪同109次,其中区长参与20次。
“有的领导几年才来一次,如果不见一面,怕产生误会。”这位区长坦言,现在市级干部到县区调研时的陪同规则已相对明确,一般由县级分管副职和职能部局的一把手负责对接。但对于省级部门到县区督查和调研如何陪同,仍由县区自己掌握。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关于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一票否决”方面的调研,党政一把手更不敢怠慢,全程悉心陪同。
“部分调研人员也常以‘陪同领导的级别’来定性县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调研领导的尊敬程度。”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如果礼数不周,一旦产生误会,极可能对地方发展大局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为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各县区之间存在“攀比陪同”的潜规则,当地的党政一把手尽量要陪,否则就是块“心病”,日后县里申请项目或遇到督查检查都不好说话。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