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汉语言文学的看法,我对汉语言文学的看法

讨论一下你对汉语言文学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做为一个中国人,第一要学习好汉语,毛泽东同志说:语言这个东西,非下苦功夫不可!
掌握并熟悉了国语,再学习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国家的语言。像周总理就可以八国语言文字。
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性很好。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当过秘书,搞过宣传,编过报纸,做个教师。
教技校生时,我甚至自学《基础会计》,《预算会计》后,直接给财会专业学生上这两门课程。
毕业三十年,我认为没白学。

汉语言文学仅专业课,有图有真相,长图慎点
以上除了非师范课程,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学、语言学、文艺学。
这当中语言学枯燥,偏重理性思维;文艺学其次且需结合文学基础;文学也并非仅仅阅读两本小说、诗歌就罢了。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就有八大类,除了汉硕是专硕其余都是学硕,这些都说明仅仅本科学教育育是超级难学好中文的,也许四年下来连门都没撞见。课程多,学时少,广而不精,这是一些学校的教学任务的不合理之处之一,假设你说大学就是通识教育,也对,但是,面对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如此对待我认为很可惜,我认为中文专业本科学教育育现目前面临不少问题,在这里就不说了。只是想告诉各位考生中文真的不简单。
然后,说说文学。
文学是人学,文学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内容,包罗万象。文学的世界重要的是自由、个性、百花齐放,文学永远向任何人敞开大门,任何人都可以在文学的世界找到心灵的归宿。
人文学科不被重视已经是常态了,有一位被评上长江学者的老师说她能得到的研究经费是20万,这已经是国家能给的高额了,诚然人文学科,不用设备仪器,但这不是被轻视的理由。
发明创造新技术是创新,写一本著作,不是创新吗?
科技可以短短几年得到飞速发展,文化却需几代,几十代人的努力,它是潜移默化且稳定性极好的,一部分几百年前的陈规旧习,思想积弊依然在现代人的骨子里不是吗?它难道不影响人的发展吗?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民族能不能位列世界前列的是文化。

汉语言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它的深意和广意是没办法说透彻的,它是串通历史智慧的輝煌结晶,更是人类走向科学而前进的基石,有了它才有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才有了社会发展的今天,而今的重要尤如我们生存的空气。
我是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的学生。这三年下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还是受到了不错的熏陶。汉语言文学专业又叫“中文系”。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块,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美学、马列文论,大二下启动相继有语言学或文学类的专题研究的选课。 总结历次经验来说是对语言与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训练,假设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可以选这个专业,我当初就是喜欢文学才报的,认为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
先从简单的认识和了解谈起吧!从促进人的大脑发育看,少时由难处入手,长成后入世脑瓜够灵活。而全人类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汉语言!这也是大多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普遍"智商"高的深层因素。而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祖先智慧的高度凝聚的精华,经此方式训练后的思维方法是超越这里说的"科学"的。因为,人类由愚昧进入文明的标志是科学,比科学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再高一层的是美学……。为啥说呢?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低级的事物形态,不可能解读比它高一级的事物形态,它只可以被高级所解读。其实就是常说的说,科学解读不了文学,而文学能解读科学。举例:"向前发展"四个字,科学解读不了,而文学能说了解!在全人类语言中,唯有汉语言文学可以做到用精准、简明的文字叙事状物!拼音文字根本没门,两三百年前的书没哪些人看懂!故此,我们的孩子稍加训练完全就能够读古文,与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对话!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汉语言是世界上直接也是复杂的语言,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也传递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他肯定是人类使用多的语言。
假设说汉语言是直接的语言,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出现异议,那怕只用一个汉字去表达个人意思,也会哦让对方明白正确、心领神会。
假设说汉语言是复杂的,我感觉他也当之无愧,假设你能把他娴熟地运用起来,不仅能让听者有美的享受,也可以让听者对汉语言及中华文化肃然起敬,慨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