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销售成本怎么算,固定销售成本计算公式是什么

产品销售成本怎么算?
销售成本计算公式为销售成本=工厂成本+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生产成品的生产成本。针对主营业务成本,应以产品的销售数量或提供的劳务数量和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或单位劳务成本为基础进行确认,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成本=产品销售数量或提供劳务数量×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或单位劳务成本。
就销售产品来说,产品销售数量可直接在“库存商品明细账”上获取,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可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计算确定,涵盖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但企业一经选定某一种方式后,不可以随意变化,这是会计核算一贯性原则的要求。
销售成本计算公式: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还有其他销售的业务成本。
销售成本就是已售产品的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式。
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多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根据以上计算方式和商品的不一样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式,即先购入先销售。
因为这个原因,每一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近购入的商品。
这样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先入库一定要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按照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取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很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存金额的一种方式。
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购入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购入数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末库存金额=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例】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800+660+480+1040+560)/(400+300+200+400+200) =3540/1500=2.36(元)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1 300×2.36=3 068(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36=472(元) 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计算结果亦较准确,但工作量很大,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前后进价相差幅度很大的商品。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一次购入商品以后,按照库存数量及总成本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式。
其计算公式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结存金额+购进金额)/(结存数量+购进数量)
【例】
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7月4日进货后平均单价=(800+660)/(400+300)=2.09(元) 7月7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460+480)/(700+200)=2.16(元) 7月19日进货后平均单价=(1184+1040)/(550+400)=2.34(元) 7月21日进货后平均单价=(2223+560)/(950+200)=2.42(元) 本月各次销售商品成本按销售时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7月13日商品销售成本=350×2.16=756(元) 7月26日商品销售成本=500×2.42=1 210(元) 7月30日商品销售成本=450×2.42=1 089(元)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合计1 300(包) 3 055(元) 采取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比较均衡,但也存在企业经营商品品种多,每月进销业务频繁时计算工作量很大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于品种简单,前后进货单价相差幅度很大的商品。
(四)很小一部分计价法 很小一部分计价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实质上进价作为计算销售成本的一种方式。
其计算公式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销售数量×该批商品实质上进货单价 采取很小一部分计价法,会计部门应按进货批次设置商品明细账;业务部门可以在发货单上注明进货批次;仓库部门应按进货批次分别堆放商品。
这样的方式方便逐笔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比较正确,但工作量很大,适用于直运商品和进货批次少、销售能分清进货批次的商品。 (五)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根据每一种库存商品的后购进的商品进价成本作为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一种方式。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时,先按后一次购进的进货单价计算,后一次购进的商品销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逐步递次推动计算。 【例】仍以资料作为例子,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后进先出法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 =(200×2.80)+(400×2.60)+(200×2.40)+(300×2.20)+(200×2.00) =560+1 040+480+660+400 =3 14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00=400(元) 从上例计算结果看,采取后进先出法,在购进单价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高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反而低成本,毛利亦为少。在购进单价连续下降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商品销售成本为低成本,而期末库存金额反而高成本,毛利亦为多。 (六)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种对商品销售成本估算的方式。即用估计的毛利率(按上季实质上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质上(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采取毛利率法,计算手续简单方便,但计算的商品销售成本不够准确,因为这样的方式是根据企业都商品或大类商品计算的。一般唯有在季度的第一、第二60天采取,季末应选用其他五种成本计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调整。大多数情况下适宜于经营品种有点多,月度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固定销售成本计算公式?
固定销售成本总额计算公式为:固定销售成本总额=高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化成本*高点业务量=低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化成本*低点业务量。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化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化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的特点:
(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表现为一固定金额;
(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即单位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化成反比例变化
销售成本计算公式: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还有其他销售的业务成本。
外贸后成本价公式?
出口货物总成本:是指出口商品的进货成本加上出口前的一切费用和税金。 实质上成本=购货成本-退税额国内出口费用:包装费、国内运费、仓储费、商检、出口运费、认证费、港区港杂费、捐税、报关港口费、垫款利息、业务费、银行费用、保险费、其他杂费、佣金和预期利润等。
库存货物的存、销和成本的核算?
1、产成品入库的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2、销售商品结转销售成本的账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3、确认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扩展资料
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平日核算:
毛利率法是指按照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质上(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式。
计算公式: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额)×百分之100
销售毛利=销售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平日间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百分之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参考资料
电器行业的成本核算方式?
从生产费用出现启动,到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的步骤。成本核算程序大多数情况下分为以下哪些步骤: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查核验。对出现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按照国家、上级主管该项目的部门和本企业的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查核验,以便对不满足制度和规定的费用,还有各自不同的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责任。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企业的生产类型不一样,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一样,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带来一定不一样,应按照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按照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对出现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自不同的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相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对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应直接纪录写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相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针对不可以确认某一费用,则应按其出现的地噗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纪录写入“制造费用”、“生产战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对纪录写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取一定的分配方式进行分配,并纪录写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还有相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出现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出现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相关的产品本明细账中。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式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当中进行划分,以此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6)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分步法下,则需按照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一步一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可以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完全就能够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电器销售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有:售价金额核算法、毛利率法、进价金额核算法等,成本核算方式并非硬性规定的,由企业自行选择,但是成本核算的方式一经确定,不可以随意改变。 一、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按照本期销售净额乘之前期实质上(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据此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一种方式。计算公式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百分之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在实物负责基础上,以售价记账,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式,其主要内容涵盖: 1.建立实物负责制。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按商品经营的品种和地址位置,划分为若干柜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对其经营的商品担负都责任。 2.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库存商品的进、销、存全部按销售价格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满分类账反映售价总金额,明细分类账按实物负责人分设,反映各实物负责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售价金额,在总账控制下,随时反映各实物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3.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因为“库存商品”账户按售价反映,而商品购进支付的货款是按进价计算的;因为这个原因,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以反映商品进价与售价当中的差价,正确计算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 4.加强物价管理。商品按售价核算后,如果不小心遇到售价变化,就可以直接影响库存商品总额,因为这个原因,一定要加强物价管理,明码标价。 5.健全商品盘点制度。“库存商品”明细分类账按售价记账,没有数量控制,唯有通过盘点才可以确定实质上数量,因为这个原因,一定要加强商品盘点,才可以检查库存商品账实是不是相等及实际上物负责人的工作质量和经济责任。 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方式,可以简化核算手续,减少工作量是零售企业商品核算的主要方式。其不够之处是因为只记金额,不记数量,库存商品账不可以提供数量指标以控制商品进、销、存情况,但凡是出现差错,很难查明因素。 三、进价金额核算法 这是以进价金额控制库存商品进、销、存的一种核算方式。其主要内容涵盖: 1.库存商品满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全部以进价入账,只记金额,不记数量。 2.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大类或柜组设置,对需掌握并熟悉数量的商品,可设置备查簿。 3.平日间销货账务处理,只核算销售收入,不核算销售成本。月末采用“以存计销”的方式,通过实地盘点库存商品,倒挤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库存商品+本期进货总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金额
以上就是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产品销售成本怎么算,固定销售成本计算公式是什么详细介绍,备考银行从业资格证的学员可点击右侧资料下载,免费获取百度云网盘资料下载链接(视频课程、电子书教材、历年真题),希望通过这些学习资料能对你金融学习之路提供帮助,考试!!加油!!!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视频网课培训班介绍,点击图片试听名师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