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考试网

当前位置: > 学历 > 初中 > 初一 >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屈原贾生列传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2-10-11 15:08来源:esther考试资料 作者:初一
资料下载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文阅读之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那就离开吧

(一)而

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不译,有的时候,可译为“与”“和”。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马上”,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设”“假设”。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译为“因而”“故此,”,也可以灵活翻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表示目标关系。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2.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有时也做主语,可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何

1.疑问代词

·独自做谓语,后面时常伴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因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动词

·通“呵”,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三)乎

语气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推算预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 圣人之故此,为圣,愚人之故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介词

·基本上等同于“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当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助词

·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基本上等同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副词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到是”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了解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项羽之死》)

·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不可以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到是求之,不可以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指示代词,表示“这当中的”,后面大多是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副词

·表祈使,基本上等同于“可要”“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揣测,基本上等同于“恐怕”“可能”“大约”“可能”。

圣人之故此,为圣,愚人之故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表反问,基本上等同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基本上等同于“假设”。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六)且

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既然如此那,”。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七)若

动词

·可译为“像”“好像”。 上善若水。(《老子》)

代词

·表人称,基本上等同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表近指,基本上等同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连词

·表假设,基本上等同于“假设”“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表选择,基本上等同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班固《汉书·高帝纪》)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名词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助词

·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故此,】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法、方式或依据,基本上等同于“……的凭借”“用来……的”等。

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表示因素,基本上等同于“……的因素(缘故)”。

臣故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为

动词,读wéi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觉得。 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

·表判断,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现目前人方为刀俎。(司马迁《鸿门宴》)

介词,读wèi

·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讲解因素或目标。可译为“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讲解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出现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语气词,读wéi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父》)

(十)焉

兼词

·基本上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基本上等同于“于何”。可译为“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基本上等同于“之”。可译为“它”“他”等。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表疑问,基本上等同于“安”“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十一)也

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商量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的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十二)以

介词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所身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

·表示因素。译为“因为”“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依据。译为“根据”“依照”“按照”。 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时常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目标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时常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标。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助词

·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动词

·以为,觉得。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没有必要用兮,贤没有必要以。(屈原《涉江》)

·率领,带着。 欲以客往赴秦军。(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

·译为“缘由”“因素”。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曹丕《与吴质书》)

(十三)因

介词

·依照,按照。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范晔《后汉书·刘玄列传》)

·依靠,凭借。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副词

·于是,就。 相如果是因为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动词

·按照。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沿袭,继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向,对,针对。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基本上等同于“被”。 而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比较,基本上等同于“比”。 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

·基本上等同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一”“从此”“因为这个原因”等意思。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见……于……】

·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十五)与

介词

·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给,替。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动词

·读yǔ,给予。 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读yǔ,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读yǔ,对付。 庞暖易与耳。(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yù,参与,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读yù,称誉。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班固《汉书·翟方进传》)

(十六)则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假设”“要是……就”。

入则没办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病人,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名词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动词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则是】

·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

·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袁枚《祭妹文》)

(十七)者

代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能够让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时候”。 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语气词

·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没有必要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因素。 臣故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当中。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用于主谓当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当中,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当中,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

·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分段整理?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整理  1.实词:  (1)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2)属:zhǔ,连缀。见《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3)门下: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可以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食客;门客。《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官名。见"门下省"。  (4)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从前。见《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位厨”;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通“尝”,曾经;为……做事;代词,代李斯。  2.一词多义  属:(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4)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3.虚词:  以能诵诗属书闻:以:因为。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  颇: 略微;稍;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很;甚;然小孤之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沙洲葭苇。  4.古代文化知识  (1)名字:名是供长辈呼唤;字,又称“表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2)太守是郡守的尊称,古代一种地方官职,大多数情况下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秀才:指优异之才。 汉时启动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讳改称“茂才”。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明 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4)孝文皇帝是汉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后妃等人死去后面,朝廷按照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5)乃征为廷尉:征召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见《张衡传》“征拜尚书”

什么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主要有什么类型?

实词活用是常见的一种语法情况.它是指某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时具有了某种语法意义上的变化.即:或者某一实词的词性暂时改变,或者某一实 词的使用方式具有了新的语法特点.故此,,判断某一实词是不是活用的原则主要是从语法的的视角入手.离开了这一原则,就容易导致实词活用扩大化的倾向,导致没有必要 要的混乱.

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详细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这就是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出现变化,那就是词的活用。

第一节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的详细情形

1. 名+代

(代词大多数情况下不受名词的修饰,而常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子: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这当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子: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许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麦于岐山之阳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的时候,可构成动补关系,这个时候后一名词大多是方位名词)

例子:沛公军霸上 驻扎(在)

欲王关中  (在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

3. 副+名

(名词大多数情况下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常常修饰动词的)

例子: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

晋灵公不君 不(行)君道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

秦地可尽王也 都统治

子墨子不听,遂北 就往北走了

秦师遂东 就向东出发了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需要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子: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天又大风 (刮大风)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4. 能愿动词+名词

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能游泳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需要在关中称王

左右欲刃相如 想要杀相如

王曰:“吾亦欲东耳” 想向东进击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识其本名

5. 名词+介宾

(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

例子: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 筑屋居住

6. 介宾+名

例子:亭以雨名 西与韩境 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

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 (鱼网 用网捕来)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住所 住)

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子: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爵 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子: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 衣:穿衣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做官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进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进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故此,唯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二、名作活用后翻译方式

(一)动宾式(大多数情况下产生于陈述句中)

对译公式:动+名

如:1、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认罪

2、而此独以钟名(《游褒禅山记》)-取名

3、当时虽梦幻想(《祭妹文》) -做奇异的梦,有虚幻的想象

4、嫁为畿辅某官某妻(《记王忠肃公翱事》)-做妻子

5、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治贫篇》)-有曾孙,有玄孙

6、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下雨

7、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友帮惊诧”论》)-成为国家

8、阿品远官河南(《蔡妹文》)-为官

9、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成为齑粉

10、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

11、山水之乐(《醉翁亭记》)-欣赏山水

12、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争霸称王

13、武夫力而拘诸原(《 之战》)-竭尽全力

14、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穿着旧棉袄,破衣衫

15、过秦论(《过秦论》)-指出……的罪过

注意:这样的类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频率高的一种,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辞手法因为这个原因,翻译时不可以硬套。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句中的“弦”,不可以译为“奏弦”,而应译为“奏乐”。

(二)凭借式(作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

对译公式为:介+名+动

如:1、左右欲刃相如(《谦颇蔺相如列传》)-用刀杀

2、尝贻余核舟(《核舟记》)-用桃核雕刻

3、已后典籍都为板本(《活板》)-用板印刷

4、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用火烤

5、策之不以道(《马说》)-用马鞭打(驱使)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之战》)-用草料喂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瓦瓮做,用绳子系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六国论》)-以礼对待

9、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用木匣装

10、椎杀晋鄙(《信陵君窃符救赵。)-用锤击

(三)趋动式(活用的名词大多数情况下是表方位的)

对译公式为:方名+动

如:1、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指

2、并力西向(《六国论》)-向西进军

3、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或东或西流击

4、负势竞上(《朱元思书》)-向上升

5、秦师遂东(《 之战》)-向东进发

6、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群英会蒋干中计》)-纵横摆开

(四)动补式

对译公式为:动+介+名

如:1、匣而埋诸土(《工之侨献琴》)-装在匣子里

2、子路以此后(《荷 丈人》)-落在后边

3、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捕蛇者说》)-靠后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坚持到后

(五)陈述式

对译公式为:名+动(形)

如:1、中古之世,天下大水(《五蠹》)-水泛滥

2、明月半墙(《项脊轩志》)-明月照着

3、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挂

4、手长 (《左忠毅公逸事》)-手拿

5、袖四十斤铁椎(《信陵君窃符救赵》)-袖里笼着

6、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荆轲刺秦王》)-法律规定

(六)比喻式

对译公式大多数情况下为:比喻词+名词

如:1、静影沉璧(《岳阳楼记》)-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像东流水

3、蜂房水涡(《阿房宫赋》)-像蜂房,像水涡

4、檐牙高啄(《阿房宫赋》)-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5、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像从筛孔映落n

七)连谓式

对译公式为:动+名+动(两个谓语大多数情况下为“方法”和“目标”的关系)

如: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拿丰厚的礼物贿赂

2、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谭嗣同》)-出头告发

3、季文子相三君(《训俭示康》)-任宰相辅助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建舍定居

(八)特性式(翻译出来的动词是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所具有特性)

如:1、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统领(都督处于军中统领的地位)

2、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柳敬亭传》)-看待(目之功能是看)

3、岂意其至此哉(《促织》)-料想(心之官则思)

4、明烛天南(《登泰山记》)-照耀(烛的功用是照明)

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之战》)-做买卖(市场乃买卖之地)

6、则事污蔑 ,厉兵,秣马矣(《 之战》)-磨(砺是供磨刀剑等器具的)

(九)关联式(直接译为一个动词,但常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关联)

如:1、冠切云之内崔嵬(《涉江》)-戴(帽子是戴的)

2、汝幸而偶我(《与妻书》)-嫁(嫁出的女子是丈夫的配偶)

3、以旌其听为(《五人墓碑记》)-表彰(旌有光彩鲜艳等特点)

4、乃簪一花(《训俭示康》)-插(簪是插在发髻上的)

5、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穿(衣服是穿的)

6、不耻相师(《师说》)-学习(老师与教学、学习相关)

7、以绳天下之梅也(《病梅馆记》)-管束(绳与捆搏相关)

8、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登上(登与脚、鞋相关)

9、抑本其成功与失败之迹(《伶官传序》)-推究(与追根溯源相关)

10、臣故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侍奉(侍奉是“做事”的从属概念)

第二节 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

  (一)形容词后有名词,它不构成修饰关系,而构成了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作如动词。

  1、乃以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用红色染)

2、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少有,少见)

(二)形容词前有“所”字,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称颂作漂亮的人)

2、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卑视的那些人,尊重的那些人。)

(三)形容词活用动词,假设在形容词后边能译成时态助词“了、着、过”,或趋向动词“起来、上去、下去”等,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苟富贵,无相忘。(富有尊显起来了)

二、数词用如动词

数词用如动词,数量很少。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夫金鼓旄旗者,故此,一人之耳也。(统一)

3、此三者,……与臣而将四矣。(成了四个)

第三节 使动用法

这里说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当中的关系,不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支配关系而是为了让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出现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它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里说的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依然不会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为了让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依然不会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为了让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 生死肉骨: 滴水穿石: 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 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这是普通规律,而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很少。

1、土地,朝秦楚,蒞中国而抚四夷。(使……来朝贡)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尝到,使……吃了)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三)怎样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用图表示:

主 谓 宾

(怎么样)

  

使

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没必要赘述。动词的使动用法有的时候,相对比较难辨别。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比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一“活”,本不是及物动词,但当它后边带上宾语“之”,就有了“促使其活”这样的使动意义。例二“死”也不是及物动词,但它涉及了“而父”这一宾语,即有“使而父死”的意义。这两个例句的共同特点都是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而宾语发出这一动作行为又是受主语支配的。因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特殊情况,故此,它的使动意义还较为明显,较易判别。

古汉语里还有少量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因为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正常情况,故此带不带宾语与它是不是为了让动用法没有肯定联系。我们判断它是不是为使动用法,主要按照它的动作行为是由什么人发出的。假设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则必为使动用法;假设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只是其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那么它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动词。比如: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

怀敌附远(贾谊《论积贮疏》)

一男附书至(杜甫《石壕吏》)

第一组中的“朝”,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句中是“朝拜”的意思,它是“燕、赵、韩、魏”这一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属大多数情况下动词谓语;在“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朝”有“使同列朝”这样的使动意义,它是宾语“同列”发出的动作行为,而受主语“秦”(承前省略)的支配。同样道理,第二组中的“负”,第三组中的“附”,当其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则为使动用法,有“使……担负”,“使……归附”的意义;当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则为大多数情况下动词,有“背”、“捎”的意义。

由此可见,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动词和动词的使动用语,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是从详细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上文和下文的意思,考虑这个动词陈述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这个动作行为是由什么人发出的。假设能这样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准确地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动词与动词的使动

用语。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 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 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 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 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子:A.

1.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

3. 生死肉骨 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wàng,使……做王。

B.

1.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第四节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针对它的宾语含有“觉得”,“以为”的意思。这样的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觉得”,“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子:

1. 幕天席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7. 孟尝君客我: 8. 老吾老还有人之老;幼吾幼还有人之幼: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

二、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觉得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觉得……形)

(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觉得鲁小;觉得天下小。)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觉得仲尼之闻少;觉得伯夷之义轻)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觉得它怪异)

(4)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觉得它重要)

(5)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觉得五谷贵重;觉得金玉轻贱)

(6)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觉得它怪异)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口是心非 重男轻女重文轻理  厚此薄彼 不远万里 邑人奇之

(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意动用法

(1)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廉蔺列传》)(觉得 这样的事羞耻)

(2)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觉得向老师学习可耻)

三、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子:

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

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依然不会算是形成客观事实,因为这个原因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

例子:

大多数情况下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经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样的主

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不是事实。总而言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第五节 名词用如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点,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法状态。)

例子:席卷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

包举宇内 包:像包袱皮一样

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

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扩展:狼奔豕突 斗折蛇行 土崩瓦解 雷厉风行 风起云涌灰飞烟灭 狼吞虎咽 风驰电掣风起云散

例子: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狐鸣呼曰老人儿啼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用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

例子: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 (像对待客人一样)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级 (像对待……来畜养孔级)

人皆得人隶促使其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子: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朱亥椎杀晋鄙 刀斫之

臣请剑斩之 口谏笔伐 目见耳闻 取而稿葬 得佳者笼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根据)

例子: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根据法律)

予分当处理(文天祥)(按情理需要自杀)

义不容辞 理所当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出现的处所(在……)

例子:卒廷见相如 童子隅坐而执烛 班门弄斧

家喻户晓 风餐露宿  草行露宿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 庙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子: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 内立法度(在国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里应外合 左顾右盼 前仰后合 东奔西跑 前俯后仰

东倒西歪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北筑长城(在北部)  雨泽下注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出现时间(在……)

例子:冬,晋灭虢 夜缒而出 乃夜驰之沛公军   晓行夜宿 白日做梦

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

(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子: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渐渐发展(一……地,一……又)

nbsp;例子:蒸蒸日上 江河日下 积少成多 日新月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数(量)词作状语

例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顾茅庐 四通八达 百思不解 一见钟情 一见如故 一反常态

五、动词作状语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

例子:执刃而立 登高而招 而望矣 弃甲曳兵而走

2. 按照语意来判断:

例子:儿惧,啼告母 永之人争奔走焉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还有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初三文言文虚词“以”解答答?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身处置的对象。译为:把。(1)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自进入华山为黄冠。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因素。译为:因为,因为。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3)怀王以不了解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根据,依照,按照。(1)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2)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的时候,可之前置,有的时候,可以省略。

(1)以一当十(成语)(2)夜以继日(成语)(3)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时常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可译为"而"或省去。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2)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标关系,后一动作行为时常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标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经常会用到在表因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比如:

(1)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这里说的华山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多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比如: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子: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子:(1)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觉得。(1)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1)忠没有必要用兮,贤没有必要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因素。(1)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1)固以怪之矣。(2)日以尽矣。

2.通“已”,止。(1)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觉得,把……当作或当成。(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2)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为这个原因",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哪些办法用来……”“没啥办法用来……”

(1)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初三文言文虚词“以”解答答

    初一 热门资讯

  •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屈原贾生列传知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文阅读之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那就离开吧 (一)而 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不译,有的...

    2022-10-11

  • 80中学是重点吗,天津红桥八十中学高中部怎样收费

    80中学是重点吗? 学校是重点中学 天津第八十中学现校址为天津红桥区光荣道39号。 天津第八十中学是红桥区重点完中校。天津教委命名的“三A”学校。民办公助完全中学-求知中学依托于这所重点中学。八十中学在学校念书任课...

    2022-10-11

  • "域"字怎么读,张骞出使西域的读音

    "域"字怎么读? 读音:[yù] 域: 部首:土 五笔:FAKG 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外。 异~。区~。地~。领~。疆~。 域的读音? 域,读音为yù。早出现在西周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域”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邦...

    2022-10-11

  • 南京市一中初中部秦淮区怎么样,南京 中考各校录取分数线

    南京市一中初中部秦淮区怎么样? 南京市一中初中部,在秦淮区,至少是排第一或者第二,秦淮区,本身并非教育大区,好的初中依然不会多,当然假设考虑到一部分民营的初中,秦淮外国语学校,和郑和外国语学校是两所不错的...

    2022-10-11

  • 寒假周记元宵夜800字高中4篇,元宵周记500字高中

    寒假周记元宵夜800字高中4篇? 元宵节周记600字篇一:元宵节的生活 元宵节是我们国内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故此,这一天是很隆重和热闹的。之前,大家主要是看花灯与舞龙,目前燃放烟花,大家看...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