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历歧视。小企业本钱不足,虽然不那么挑剔,但对学历也会有所要求;大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对学历几乎到了挑剔的程度了,我就知道某企业集团招聘新人非研究生不录取,即便是研究生毕业,本科非985、211大学毕业不录取。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学位,含金量不同,有了三六九等。
有粉丝朋友向我反映,我曾经就职的某知名企业现在招聘新人非985大学毕业生不录取。我印象中,十多年前,这家企业招聘时并不是很看重学历、学校,譬如我就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一起入职的同事有专科毕业的,也有自考本科的。没想到,名牌大学的学历今天已成了它招聘的刚性要求。
细细一想又不奇怪了,招聘员工时看重学历、看重名校不是常态吗?不可否认,现实中企业招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历歧视,或大或小、或严或松。小企业本钱不足,可能不那么较真,但对学历也会有所要求;大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对学历几乎到了挑剔的程度了,我就知道某集团公司招聘新人非研究生不录取,即便是研究生毕业,本科非985、211大学毕业不录取。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学位,被约定了含金量,含金量不同又分出了三六九等。
这或许该算是学历“歧视”吧!
无需感慨,学历“歧视”不是今天才有,自古已然。自从中国出现了科举,要想入仕,中进士、中举人方是正途,中进士是大道。考取进士不算完,进士通过朝考可被选拔为庶吉士,庶吉士通过散馆再考取翰林,成为翰林才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即入阁的储备人才。翰林本身不是官,但翰林院是大明人才的储备地,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入阁者一百七十余人,十之八九出自翰林院。
学历不代表能力,谁都明白这个道理,谁都能举出一堆例证。无奈,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不好鉴定、不好识别应聘者的“能力”,很难做到通过几次面试慧眼识珠。这就需要革新招聘人才的方法。大多数大企业招聘人才时会把应届生招聘与社会招聘分开,社会招聘因为可获取应聘人以往的业绩作参考,学历可以看得淡一些;但应届生招聘就不一样了,学历与学校是重要的取舍标准。
或许有人会不同意“学历歧视”这个词,其实我也不同意。学历本身就是有差异的,只是我们的毕业证、学位证模糊了这个差异。在大众心目中,一个末流大学的本科学历与北大、清华的本科学历分量是不一样的。另外,今天的大学教育与30年前的大学教育是有差别的,一年800万毕业生与一年几十万毕业生,这样的数字对比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30年前的专科生搁到今天都能考上985大学。
30年前,考上大学就很难。今天,考上大学并不难,难的是考上名牌大学。能考取名校,至少可以佐证两点:第一,智商是不错的;第二,学习大概是比较努力的。“智商”与“努力”这两点都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从概率上看,出身名校、取得高学历的人成才率可能更高,企业将之揽入麾下,胜算相对要大一些。
现在回想,我十多年前入职的那家知名企业绝非不看重学历,而是当年同等学历的人才层次差别不如今天这般大,不值得企业吹毛求疵、细化精选。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说,华为现在已由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为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是“培养”,基本素质过关,企业就可以招聘你入职,慢慢培养你,让你与企业一起成长。这样的机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弊端很明显:
一是招聘门槛低,容易将不合格的人员招进公司;
二是培养人才需要成本,不能立刻获得回报;
三是人才培养成熟了,可能跳槽另择高枝,公司培养他等于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既然如此,直接选拔优秀的人才入职就好了。所以,企业有号召力和美誉度后,都会提高招聘要求,其中,通过设置学历门槛是首选动作。这么做目的很明确,降低人工成本。这样一来,学历“歧视”会被进一步制度化。
(本文来源:指尖上的会计 作者:袁国辉)
华宇课件网中所有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并持续同步更新!
需要免费试看课件请点->:2019年新视频课件百度云网盘免费下载资源 |链接失效可以点下面QQ客服咨询相关试看
财经会计系列班次:零基础班,预习班,基础班,强化班,习题班,串讲班,冲刺班及习题模拟试题
建筑工程系列班次:预习班,真题解析班,精讲班,强化班,习题班,冲刺班,押题班及考前押题Word
公务员国/省考班次:技巧班,真题班,专项班,突破班,模块班,培优班,冲刺班,及考前预测试卷
考研类课程班次:导学班,零基础班,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密训班,电子书,考前模拟试卷
所有考试资料都包含视频+讲义+习题等学习资源,全方位的针对不同层次备考考生进行学学习强化
需要新考试学习资料请点击:精品资料选择你需要的考试栏目查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