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公式,扩展不确定度U95等于多少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相对不确定度指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对值,记为Ur。Ur=u/y。u是标准不确定度,y可以是测量值,或测量结果的算数平均值,或公认标准值,或理论值。
不确定度的含义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反过来,也表明该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它是测量结果质量的指标。
不确定度越小,所述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愈接近,质量越高,水平越高,其使用价值越高;不确定度越大, 测量结果的质量越低,水平越低,其使用价值也越低。
扩展不确定度U95与U有何区别?
U95指扩展不确定度的置信水平为95%。
U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包含因子k得到,后一般注明包含因子k的取值,如k=2。
扩展不确定度是被测量可能值包含区间的半宽度。扩展不确定度分为U和 UP两种。一般情况下,在给出测量结果时报告扩展不确定度U。
U95指扩展不确定度的置信水平为95%。U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包含因子k得到,后一般注明包含因子k的取值,如k=2。扩展不确定度是被测量可能值包含区间的半宽度。扩展不确定度分为U和 UP两种。一般情况下,在给出测量结果时报告扩展不确定度U。
U95指扩展不确定度的置信水平为95%。U由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乘包含因子k得到,后一般注明包含因子k的取值,如k=2。扩展不确定度是被测量可能值包含区间的半宽度。扩展不确定度分为U和 UP两种。一般情况下,在给出测量结果时报告扩展不确定度U。
测量高程如何计算?
水准仪高程的计算公式如下:
1、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 (高差法) ; 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
2、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 H - 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 (等高法)。 水准仪(英文:level)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主要部件有望远镜、管水准器(或补偿器)、垂直轴、基座、脚螺旋。
按结构分为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又称电子水准仪)。按精度分为精密水准仪和普通水准仪。
高程加后视等于视线高视线高减去前视读数等于高程
高程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1.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高差法)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 2.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H-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等高法)扩展资料: 高程测量(heightdetermination)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
一点的高程一般是指这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又称海拔或绝对高程。 测量高程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
偶尔也采用的流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越过海峡传递高程。
例如欧洲水准网中,包括英法之间,以及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流体静力水准联测路线。
①水准测量是测定两点间高差的主要方法,也是精密的方法,主要用于建立国家或地区的高程控制网。
②三角高程测量是确定两点间高差的简便方法,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传递高程迅速,但精度低于水准测量。
主要用于传算大地点高程。
③气压高程测量是根据大气压力随高度变化的规律,用气压计测定两点的气压差,推算高程的方法。
高程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1 .已知高程+高差=待测高程 (高差法) 高差=前视度数-后视觉读数 2. 已知高程+已知高程点读数=H H - 待测点读数=待测高程 (等高法)
第二个重要极限有哪两个公式?
第一个重要极限公式是.lim((sinx)/x) = 1 (x-0)
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是lim(1-(1/x))~x=e(x→∞)
拓展知识:“极限”是数学中的分支——微积分的基础概念,广义的“极限”是指“无限靠近而永远不能到达”的意思。数学中的“极限”指:某一个函数中的某一个变量,此变量在变大(或者变小)的永远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向某一个确定的数值A不断地逼近而“永远不能够重合到A”(“永远不能够等于A,但是取等于A‘已经足够取得高精度计算结果)的过程中,此变量的变化,被人为规定为“永远靠近而不停止”、其有一个“不断地极为靠近A点的趋势”。极限是一种“变化状态”的描述。此变量永远趋近的值A叫做“极限值”(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
斜角长度怎样算?
边长为a,斜角长度为√2a。
格条斜角长度计算方法: 根据格条的宽度,要求割角的角度,一般都是45°,斜边长=宽×1.414。
如果是格条放在玻璃的对角,则根据玻璃中空的内径长宽,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长,c²=a²+b²。
扩展资料
倾斜角互补,两斜率互为相反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斜率互为相反数的倒数K1 X K2 =- 1两直线倾角互余,斜率乘积=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个不重合的且有同一顶角的两个角相加等于180度,那么我们称这两个角互补(互为补角) 。
若角A和角B的度数相加是180度,则称角A和角B互为补角,A是B的补角,B是角A的补角。
两个角的所在位置并不影响其互为补角,要判断两个角是否互补,只需满足: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原来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现在如何提折旧?
能。其以后年度的折旧按调整后的计税基础减已提取折旧额后的资产净值计算。注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取得发票的,且在12个月内跨年的,还应调整前一年度的申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关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计税基础确定问题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
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对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超过12个月仍未取得发票的,折旧如何处理,各地口径不一,在公开渠道上未查询到陕西的规定,以下地方规定供参考: 扩展资料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计税基础确定问题(12月前、12个月后) 在国税函〔2010〕79号文件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
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针对此项规定明确以下问题:
(1)企业因工程款项尚未结清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后可以按合同规定的暂估价计提折旧从税前扣除。
(2)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取得发票的,可以调整投入使用固定资产的计税基数,其以前年度按暂估价计提的折旧也应做相应调整。
(3)固定资产投入使用12个月后取得发票的,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12个月后取得发票的,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算扣除的折旧额,其以后年度的折旧按调整后的计税基础减已提取折旧额后的资产净值计算。
己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度,求斜边长度怎么算?
光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边长度是求不出来斜边长度的。
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分别为a、b,则斜边c=v(a^2+b^2)。
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边长度分别为a,邻角为B,则斜边c=a/cosB。
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边长度分别为a,对角为A,则斜边c=a/sinA。
扩展资料: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3、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该性质称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